尿潴留是膀胱内尿液无法正常排出致积聚的状态,分急性与慢性,老年人等发病率较高。病因包括机械性梗阻(如前列腺增生等)、动力性梗阻(神经源性膀胱、药物副作用、术后麻醉影响)及心理因素。典型症状为急性尿潴留突发排尿困难、下腹部胀痛,慢性尿潴留尿频、尿不尽等,可通过超声、尿流动力学、尿常规与肾功能检测等辅助检查诊断。治疗原则为急性期首选导尿术或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慢性期进行病因治疗、间歇性清洁导尿、盆底肌训练等。特殊人群中,老年患者需警惕肿瘤,术后患者需早期活动,妊娠期女性孕晚期和产后需注意。预防与生活方式调整包括培养定时排尿习惯、饮食管理、运动康复等。治疗需个体化,出现排尿困难伴下腹疼痛应立即就医,日常预防保持规律排尿习惯、控制饮水量及适度运动是关键。
一、尿潴留的基本定义
尿潴留是指膀胱内尿液无法正常排出,导致尿液在膀胱内积聚的状态。根据病因和持续时间可分为急性尿潴留与慢性尿潴留。急性尿潴留表现为突然发生的排尿困难,常伴有下腹部胀痛;慢性尿潴留则表现为长期排尿不畅,膀胱内残余尿量逐渐增加。该病症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但老年人、前列腺疾病患者及术后康复人群的发病率较高,需结合性别、病史和生活方式综合评估风险。
二、尿潴留的常见病因及机制
1.机械性梗阻
前列腺增生是男性患者最常见病因,50岁以上男性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上升。
膀胱颈挛缩、尿道狭窄或肿瘤压迫等结构异常也可导致尿液排出受阻。
女性患者可能因盆腔手术或分娩损伤导致膀胱功能异常。
2.动力性梗阻
神经源性膀胱:糖尿病、脊髓损伤或脑血管疾病可损伤支配膀胱的神经,导致逼尿肌收缩无力。
药物副作用:抗胆碱能药物、阿片类镇痛药可能抑制膀胱收缩功能。
术后麻醉影响:全身麻醉或腰麻后,膀胱逼尿肌暂时性麻痹是常见原因。
3.心理因素
长期焦虑、抑郁或排尿环境不适(如公共场所)可能诱发功能性尿潴留,此类情况多见于中青年女性。
三、尿潴留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1.典型症状
急性尿潴留:突发排尿困难、下腹部胀痛,触诊可发现膀胱区膨隆。
慢性尿潴留:尿频、尿不尽感,夜间排尿次数增多,严重者出现充盈性尿失禁。
2.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可明确膀胱内残余尿量,正常值应<50ml,尿潴留患者常超过100ml。
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估膀胱逼尿肌收缩力及尿道阻力,对神经源性膀胱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尿常规与肾功能检测:排除感染或肾功能损伤等并发症。
四、尿潴留的治疗原则
1.急性期处理
首选导尿术:对于膀胱高度膨胀患者,需分次放尿(首次不超过1000ml),避免腹压骤降引发休克。
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适用于尿道损伤或严重狭窄患者,作为临时或长期解决方案。
2.慢性期管理
病因治疗:前列腺增生患者可考虑α受体阻滞剂或5α还原酶抑制剂,严重者需手术干预。
间歇性清洁导尿: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每日导尿4~6次可维持膀胱低压状态,减少感染风险。
盆底肌训练:通过凯格尔运动增强膀胱控制力,适用于功能性尿潴留患者。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
需警惕前列腺癌或膀胱肿瘤可能,建议每年进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及泌尿系超声。
长期卧床者应定期翻身,预防压疮合并尿路感染。
2.术后患者
腰椎手术或盆腔手术患者需早期活动,避免长时间卧床导致膀胱麻痹。
术后48小时内若未自主排尿,应及时行超声检查评估残余尿量。
3.妊娠期女性
孕晚期子宫压迫膀胱可能导致功能性尿潴留,建议采取侧卧位排尿或温水冲洗会阴刺激排尿反射。
产后需观察排尿情况,若6小时内未排尿应立即处理。
六、预防与生活方式调整
1.排尿习惯培养
定时排尿(每2~3小时一次),避免憋尿导致膀胱过度膨胀。
排尿时采取坐位或半蹲位,利用重力辅助尿液排出。
2.饮食管理
每日饮水量控制在1500~2000ml,避免夜间大量饮水加重膀胱负担。
减少咖啡因及酒精摄入,此类物质具有利尿作用且可能刺激膀胱。
3.运动康复
前列腺增生患者可进行提肛运动(每日3次,每次10~15分钟),增强盆底肌肉力量。
脊髓损伤患者需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膀胱功能训练,避免长期留置导尿管。
尿潴留的治疗需遵循个体化原则,结合病因、年龄及基础疾病制定方案。患者若出现排尿困难伴下腹疼痛,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导致膀胱破裂或肾功能损伤。日常预防中,保持规律排尿习惯、控制饮水量及适度运动是关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