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分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起病急、病程短,骨髓和外周血以原始及早期幼稚细胞为主,有贫血、出血、感染等迅速加重的表现;慢性白血病起病隐匿、病程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象以中性中幼粒等居多且有Ph染色体阳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象主要是成熟淋巴细胞,有相应不同临床表现,且两者在发病速度、病程、细胞形态生物学特性、临床表现等方面存在差异,同时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对其有影响。
一、发病速度与病程方面
急性白血病:起病急骤,病程短,一般数月左右。骨髓和外周血中主要是原始及早期幼稚细胞,病情进展迅速,若不及时治疗,患者很快会出现严重的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例如,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起病时可能在数周内就出现明显的面色苍白、皮肤瘀点瘀斑等表现。在年龄较小的儿童中,急性白血病的发病往往更为急促,可能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对异常细胞的监控能力较弱有关;而对于老年人,由于机体各器官功能衰退,急性白血病的进展可能相对老年人自身其他基础疾病而言更为突出,但整体病程仍较短。
慢性白血病:起病隐匿,病程较长,可达数年甚至数十年。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可能持续数年,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程进展相对缓慢,在疾病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才逐渐出现乏力、消瘦、淋巴结肿大等表现。在性别方面,不同类型慢性白血病在男女中的发病情况略有差异,但总体来说,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在各年龄段和性别中均有发病,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见于老年人群,男性略多于女性。生活方式方面,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等可能增加慢性白血病的发病风险,例如长期处于高辐射环境工作的人群,慢性白血病的发病几率可能相对较高。
二、细胞形态与生物学特性方面
急性白血病:骨髓象中原始细胞和幼稚细胞占比通常>30%,细胞分化停滞在较早阶段,多为原始细胞及早期幼稚细胞。细胞形态上,细胞大小不一,细胞核大,核质比例失调,核仁明显等。其生物学特性表现为细胞增殖失控,分化受阻,迅速增殖的白血病细胞占据骨髓造血空间,抑制正常造血。在年龄因素上,儿童急性白血病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所占比例较高,其细胞形态学特点有自身的一些特征,与成人急性白血病在细胞亚型上有一定差异;对于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细胞形态学可能更趋向于一些不典型的表现,但本质仍是原始或早期幼稚细胞大量增殖。
慢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象中以中性中幼粒、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居多,原始细胞<10%-15%;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象中主要是成熟淋巴细胞,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较少。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生物学特性是费城染色体(Ph染色体)阳性,这是其重要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是B淋巴细胞异常增殖,细胞表面标志有其特定的免疫表型特点。在性别与生活方式方面,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与性别无明显特异性关联,而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酗酒等可能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间接对慢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但并非直接的致病因素,不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包括慢性白血病在内的多种疾病的发病风险。
三、临床表现方面
急性白血病:常见临床表现有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出血(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感染(发热,可伴有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系统等部位的感染)。由于病情进展快,这些症状会迅速加重。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表现有所不同,儿童急性白血病除了上述常见表现外,可能还会出现骨关节疼痛,因为儿童骨髓造血活跃,白血病细胞浸润骨膜等部位容易引起疼痛;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可能同时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在出现感染发热时,可能会掩盖白血病本身的症状,导致病情被延误发现。
慢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可能仅有乏力、低热、多汗或盗汗、体重减轻等代谢亢进表现,脾脏肿大较为常见;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早期多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以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为主,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贫血、出血、感染等表现,但相对急性白血病而言,这些表现出现较缓慢。在性别方面,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男性患者可能在淋巴结肿大等表现上与女性有所不同,但总体差异不大;生活方式上,慢性白血病患者在病情稳定期可以适当进行一些适度的运动,如散步等,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但要避免过度劳累,而在病情进展期则需要多休息,这是基于慢性白血病患者整体身体状况的调整建议,以维持机体相对较好的状态来应对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