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偏高可由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导致。生理性因素包括剧烈运动后、妊娠中晚期、情绪激动时,一般为暂时性且可恢复;病理性因素有感染性疾病(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明显升高,病毒感染有特殊情况)、血液系统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致白细胞显著升高,骨髓纤维化伴白细胞计数升高等)、其他病理性情况(急性出血、组织损伤或坏死可致白细胞偏高),发现白细胞偏高需结合临床症状、病史综合分析,生理性的无需特殊处理,病理性的需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针对性治疗,特殊人群判断时需更谨慎。
一、生理性因素导致白细胞偏高
(一)剧烈运动后
人体在剧烈运动时,身体的代谢会加快,为了应对运动带来的应激状态,骨髓会释放更多的白细胞进入血液,从而导致白细胞计数暂时性偏高。一般来说,短时间的剧烈运动结束后,休息一段时间再复查血常规,白细胞可恢复至正常范围。例如,有研究表明,进行高强度体育锻炼后的人群,白细胞计数会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通常在2-3小时内可逐渐回落。
(二)妊娠中晚期
女性在妊娠中晚期时,身体处于特殊的生理状态,为了适应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自身生理功能的调整,体内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其中包括白细胞计数的生理性升高。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适应过程,一般妊娠32-34周时白细胞可达到高峰,通常不超过15×10/L,分娩后2-5天可恢复正常。
(三)情绪激动时
当人处于情绪激动状态时,如极度紧张、兴奋等,体内的交感神经会兴奋,促使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增加,进而影响骨髓造血功能,导致白细胞释放增多,出现白细胞偏高的情况。这种情况引起的白细胞升高通常是暂时性的,情绪平稳后白细胞计数多可恢复正常。
二、病理性因素导致白细胞偏高
(一)感染性疾病
1.细菌感染:当身体受到细菌感染时,尤其是化脓性球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感染,免疫系统会被激活,骨髓会加速制造和释放白细胞来对抗细菌,从而导致白细胞明显升高。例如,肺炎患者如果是由细菌感染引起,血常规检查常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也会增高。一般来说,细菌感染导致的白细胞升高,往往伴有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升高,通过血培养等检查可明确感染的细菌种类。
2.病毒感染的特殊情况:某些病毒感染也可能引起白细胞偏高,比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感染引起,患者外周血中会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同时白细胞计数升高;还有乙型脑炎病毒感染等,也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的改变,但相对细菌感染来说,病毒感染导致白细胞偏高的程度可能有所不同,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二)血液系统疾病
1.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这是一种骨髓增殖性肿瘤,骨髓中粒细胞异常增殖,导致外周血中白细胞显著升高,常可达到(100-300)×10/L,甚至更高,同时可伴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不同程度的增多,外周血涂片可见各阶段粒细胞,骨髓穿刺检查是诊断的重要依据,可见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粒细胞系显著增生。
2.骨髓纤维化:骨髓纤维化患者由于骨髓造血组织被纤维组织取代,造血功能发生异常,机体为了代偿造血功能,会刺激骨髓外造血,同时也会导致白细胞计数升高,常伴有贫血、脾大等表现,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增多,可见幼稚粒细胞和幼稚红细胞。
(三)其他病理性情况
1.急性出血:如外伤大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机体在急性失血后,会启动应激反应,骨髓会加速释放白细胞,同时由于失血导致的组织缺氧等刺激,也会促使白细胞释放增加,一般在出血后1-2小时白细胞即可升高,常伴有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例如,外伤致大量失血的患者,血常规检查会发现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正常范围。
2.组织损伤或坏死:严重的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等导致组织损伤或坏死时,身体会释放组织坏死因子等物质,刺激骨髓释放白细胞,从而引起白细胞偏高。比如大面积烧伤患者,在烧伤后的急性期,白细胞计数通常会升高,同时可伴有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以及核左移等表现。
当血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偏高时,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等进行综合分析,以明确具体原因。如果是生理性因素导致的,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如果是病理性因素引起,则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后进行针对性治疗。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在判断白细胞偏高的原因时需要更加谨慎,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感染等因素导致白细胞偏高较为常见,孕妇则要考虑妊娠相关的生理性因素等,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多种疾病可能相互影响,需要全面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