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不一定是白血病,可能由感染因素(病毒感染、细菌感染早期)、血液系统其他情况(再生障碍性贫血、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其他因素(药物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导致;白血病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有其血象特点及相关表现,可通过详细病史采集、全面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骨髓穿刺检查及其他相关检查)来鉴别宝宝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是否为白血病。
一、可能导致宝宝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的其他常见原因
1.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如宝宝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病毒时,机体的免疫反应会影响中性粒细胞的生成与分布。例如,风疹病毒感染后,病毒会在体内复制,干扰骨髓造血干细胞的正常功能,导致中性粒细胞生成减少,从而使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低。一般来说,病毒感染引起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宝宝可能还伴有发热、皮疹等相应病毒感染的症状,通过血常规检查可初步发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进一步进行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等可明确病毒感染情况。
细菌感染早期:某些严重细菌感染的早期,机体的免疫调节可能会使中性粒细胞从外周血循环向炎症部位聚集,导致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低。比如败血症早期,细菌产生的毒素等物质会影响中性粒细胞的分布,此时血常规显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但通常会伴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升高,进一步完善血培养等检查可协助诊断。
2.血液系统其他情况
再生障碍性贫血:宝宝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会使中性粒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均减少。其发病可能与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异常等有关。患儿除了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外,还会出现贫血(面色苍白、乏力等)、出血(皮肤瘀点、瘀斑等)等表现,骨髓穿刺检查是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重要依据,可见骨髓增生低下,造血细胞减少。
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这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多与遗传基因突变有关,导致中性粒细胞生成缺陷。宝宝自出生后可能就存在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的情况,常反复发生细菌感染,通过基因检测等可明确诊断。
3.其他因素
药物因素:宝宝使用某些药物后可能引起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如氯霉素等抑制骨髓造血的药物。如果宝宝近期有使用这类药物的病史,要考虑药物对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一般停药后,随着药物在体内代谢,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可能会逐渐恢复。
自身免疫性疾病:像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血液系统时,也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此类疾病宝宝可能伴有发热、关节疼痛、皮疹等多系统受累的表现,通过自身抗体检测等可辅助诊断。
二、白血病导致宝宝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的特点及相关表现
1.白血病的血象特点
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在急性白血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大量增殖,抑制正常造血。部分白血病患儿会出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的情况,但同时往往伴有白细胞计数的异常,可能升高或降低,还常伴有贫血(血红蛋白降低)、血小板减少(皮肤瘀点、瘀斑等出血表现)。例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血常规检查除了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外,外周血中可发现大量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
慢性白血病相对少见,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也可能出现中性粒细胞相关异常,患儿中性粒细胞常明显增多,但也有部分病例会出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的情况,同时伴有脾脏肿大等表现,通过骨髓穿刺、染色体检查等可明确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三、如何鉴别宝宝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是否为白血病
1.详细病史采集
了解宝宝出生史、家族遗传病史,有无近期感染史、药物接触史等。如果有家族中血液系统疾病史,要高度警惕白血病等遗传性血液疾病可能;如果有明确的病毒感染病史,首先考虑感染引起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可能性大。
2.全面体格检查
检查宝宝有无贫血貌(面色、甲床苍白等)、出血点、瘀斑、肝脾淋巴结肿大等情况。如果有肝脾淋巴结肿大,要考虑血液系统疾病包括白血病的可能;如果只是单纯的轻度感染表现,感染引起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的可能性大。
3.实验室检查
骨髓穿刺检查:这是鉴别是否为白血病的关键检查。通过骨髓穿刺抽取骨髓液,进行细胞学检查,观察骨髓中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的比例。如果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比例明显增高(如急性白血病时原始淋巴细胞或原始粒细胞等明显增多),则高度提示白血病;如果骨髓增生大致正常,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则多考虑非白血病因素引起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
其他相关检查:如进行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以明确是否为病毒感染;进行自身抗体检测排查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基因检测排查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等遗传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