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发病机制涉及代谢、血管、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临床表现有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高危人群包括病程长、年龄大、生活方式不良及合并其他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诊断方法包括临床症状体征评估、神经电生理检查及血糖等相关指标监测。
一、发病机制
1.代谢因素
长期高血糖会使山梨醇旁路代谢增强,山梨醇和果糖在神经细胞内蓄积,导致细胞内渗透压升高,引起神经细胞水肿、变性甚至坏死。例如,有研究表明,高血糖环境下醛糖还原酶活性增加,催化葡萄糖转化为山梨醇,进而影响神经细胞的正常代谢。
糖基化终产物(AGEs)形成增多,AGEs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活多种细胞内信号通路,导致神经内膜微血管病变,影响神经的血液供应,进一步加重神经损伤。
2.血管因素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微血管病变,神经的滋养血管出现内皮细胞增生、基底膜增厚等改变,导致神经缺血缺氧。微血管的病变会使神经的营养物质供应减少,如神经营养因子等无法正常运输到神经组织,影响神经的正常功能。
3.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
高血糖状态下,体内氧化应激增强,产生过多的自由基,如超氧化物阴离子、过氧化氢等,这些自由基会损伤神经细胞的细胞膜、蛋白质和核酸等。同时,炎症反应被激活,多种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释放增加,进一步加重神经的炎症损伤和变性。
二、临床表现
1.感觉异常
患者常出现肢体麻木、刺痛、灼热感等。这种感觉异常可以从远端开始,逐渐向近端发展。例如,患者首先感觉双脚像穿了袜子一样麻木,然后可能向上蔓延至小腿、大腿等部位。在疼痛方面,有的患者表现为自发性疼痛,如静息痛;有的则是痛觉过敏,对轻微的刺激如触碰、衣物摩擦等都感觉疼痛难忍。
温度觉和本体感觉也可能受到影响,患者可能对冷热感觉不敏感,容易发生烫伤或冻伤;在行走时可能感觉步态不稳,这是因为本体感觉受损,影响了对肢体位置的感知。
2.运动障碍
病情较重时可出现运动神经受累的表现,如肌肉无力、萎缩等。远端的小肌肉首先受累,逐渐影响到大肌肉群。例如,手部的小肌肉萎缩可能导致手指精细动作困难,如握笔、系纽扣等动作变得吃力;下肢肌肉萎缩可能影响行走功能,出现跛行等。
三、高危人群及相关因素
1.年龄与性别
一般来说,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更易发生周围神经病变,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的风险也会增加。在性别方面,目前尚无明显的性别差异导致发病率有显著不同,但糖尿病女性患者如果合并妊娠等特殊情况,可能会影响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
2.生活方式
长期高糖、高脂饮食且缺乏运动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往往较差,更容易出现周围神经病变。例如,长期摄入过多的精制糖类食物,会使血糖波动较大,加重对神经的损伤;而缺乏运动则不利于血糖的控制和血液循环,进一步增加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风险。
3.病史
糖尿病病史较长的患者,如病程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明显升高。此外,合并其他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的糖尿病患者,发生周围神经病变的可能性也更大。因为这些并发症往往提示患者的糖尿病病情控制不佳,全身微血管病变较为严重,更容易累及周围神经。
四、诊断方法
1.临床症状和体征评估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如是否有肢体麻木、疼痛等感觉异常,以及运动功能的变化等。同时进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包括感觉检查(如痛觉、触觉、温度觉、振动觉等的检查)、运动检查(肌肉力量、肌张力等的检查)和反射检查(如跟腱反射等)。例如,通过音叉检查振动觉来评估神经的功能状态,正常情况下可以感知到音叉的振动,而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可能振动觉减退或消失。
2.神经电生理检查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是常用的检查方法。通过测定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可以发现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等异常改变。一般来说,当MCV低于38m/s或SCV低于42m/s时,往往提示有周围神经损害。此外,肌电图检查也可以辅助诊断,观察肌肉电活动情况,判断是否存在神经源性损害。
3.血糖及相关指标监测
检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了解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HbA1c反映了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若HbA1c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如大于7%),提示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增加了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风险。同时,还可能需要检测血脂、肾功能等相关指标,因为这些指标异常也可能与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