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小儿贫血诊断标准不同,新生儿、1-4个月婴儿、4-6个月婴儿、6个月-6岁儿童、6-14岁儿童贫血诊断标准分别为相应Hb值;贫血按病因分为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不足性、溶血性、失血性贫血,按红细胞形态分为大细胞性、正细胞性、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新生儿贫血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并找病因处理,婴幼儿贫血需加强营养支持和定期体检,儿童贫血要养成良好生活方式、关注学习生活及治疗基础疾病
一、不同年龄小儿贫血的诊断标准
(一)新生儿期贫血诊断标准
新生儿脐带血血红蛋白(Hb)<145g/L为贫血。出生后10天内Hb<130g/L为贫血。因为新生儿出生后随着自主呼吸的建立,血氧含量增加,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红细胞生成减少,且有生理性溶血等过程,所以有不同时间点的诊断标准来准确界定新生儿是否贫血。
(二)1-4个月婴儿贫血诊断标准
Hb<90g/L为贫血。此阶段婴儿生长发育迅速,血容量迅速增加,若铁等造血原料摄入不足等易发生贫血,通过Hb水平来判断是否贫血。
(三)4-6个月婴儿贫血诊断标准
Hb<100g/L为贫血。随着婴儿生长,营养需求增加,若不能及时补充足够的营养物质,就可能出现贫血情况,以Hb值作为判断依据。
(四)6个月-6岁儿童贫血诊断标准
Hb<110g/L为贫血。这个阶段儿童生长发育相对稳定,但仍需注意各种营养因素对造血的影响,Hb水平是评估贫血的重要指标。
(五)6-14岁儿童贫血诊断标准
Hb<120g/L为贫血。儿童在这个年龄段身体各系统逐渐发育完善,但仍要关注可能影响造血的因素,如饮食、疾病等,通过Hb值来判断是否存在贫血。
二、贫血的分类及相关指标意义
(一)根据病因分类
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不足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血清铁、铁蛋白等指标会降低,血清铁蛋白是反映机体铁储备的敏感指标,当铁缺乏时,血清铁蛋白首先降低。
巨幼细胞贫血:由于维生素B或叶酸缺乏引起DNA合成障碍。外周血涂片可见大细胞性贫血,血清维生素B或叶酸水平降低,维生素B缺乏时还可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如手足麻木等,因为维生素B参与神经系统髓鞘的合成等重要生理过程。
2.溶血性贫血:红细胞破坏过多。外周血可见红细胞形态改变,如球形红细胞、靶形红细胞等,血清胆红素升高,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可伴有乳酸脱氢酶升高,因为红细胞破坏后释放出乳酸脱氢酶等物质。
3.失血性贫血:包括急性失血性贫血和慢性失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时血常规可迅速出现血红蛋白下降等变化,慢性失血时可伴有缺铁等相应表现,通过病史询问和相关检查来明确失血原因,如消化道出血、鼻出血等导致的失血。
(二)根据红细胞形态分类
1.大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平均体积(MCV)>94fl,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32pg,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等情况,是由于细胞DNA合成障碍导致红细胞体积增大。
2.正细胞性贫血:MCV80-94fl,MCH28-32pg,可见于急性失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急性失血性贫血是因为短时间内大量失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同时丢失,红细胞形态大致正常;再生障碍性贫血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全血细胞减少,包括红细胞。
3.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80fl,MCH<28pg,MCHC<320g/L,常见于缺铁性贫血,是由于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红细胞体积变小,色素降低。
三、特殊人群(小儿)贫血的注意事项
(一)新生儿贫血
新生儿免疫功能较弱,发生贫血时要密切观察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变化,因为贫血可能影响氧气运输,导致新生儿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增快等表现。同时要积极寻找贫血原因,如是否存在先天性疾病等,及时针对病因进行处理,避免延误病情,因为新生儿贫血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和生命健康。
(二)婴幼儿贫血
婴幼儿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发生贫血时要注意加强营养支持,合理添加辅食,确保摄入足够的铁、维生素B、叶酸等营养物质。比如在4-6个月后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如强化铁的米粉等,因为婴幼儿自身储存的铁逐渐消耗,需要从辅食中获取足够营养来满足造血需求。同时要定期进行体检,监测Hb等指标变化,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贫血问题。
(三)儿童贫血
学龄儿童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睡眠,合理安排饮食,避免挑食、偏食等不良习惯。同时要关注其学习生活情况,因为严重贫血可能影响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力等,从而影响学习效率。对于有慢性病史的儿童,如患有慢性肾病等,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因为基础疾病可能导致贫血,控制基础疾病有助于改善贫血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