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又称分离(转换)性障碍,由精神因素等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临床表现有分离症状(如神游症、情感爆发)和转换症状(如痉挛发作、感觉障碍);病因机制涉及心理社会因素、个性因素、生物学因素;诊断依据病史等综合判断,需与癫痫等鉴别;治疗有心理治疗(如暗示、催眠、认知行为治疗)及配合药物治疗,康复需家属支持;特殊人群中儿童与家庭、学校因素相关,女性易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老年与生活方式改变等相关,治疗需考虑各自特点。
临床表现方面
分离症状:主要表现为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的识别和对过去记忆的丧失。例如,患者可能出现神游症,表现为突然离家外出,历时数日,清醒后对神游期间的经历不能回忆;还有情感爆发,在受到精神刺激后突然发作,表现为尽情发泄,哭闹不止、捶胸顿足等,常具有表演性和夸张性。
转换症状:是指精神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以躯体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躯体症状常涉及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方面。比如,患者可能出现痉挛发作,类似于癫痫大发作,但没有癫痫发作时的脑部异常放电等典型表现,发作时缓慢倒地,全身僵直或呈角弓反张,呼吸急促,四肢不规则抖动等;也可能出现感觉障碍,如失明,但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失聪等也可能出现,听力检查无异常发现。
病因机制方面
心理社会因素:是引发癔症的重要因素。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如亲人亡故、婚姻挫折、家庭矛盾等,可能成为发病的诱因。心理社会因素通过影响个体的心理状态,使得具有易感素质的个体发生癔症。例如,长期处于紧张、压抑环境中的人,在遇到生活事件时更易出现癔症症状。
个性因素:具有癔症个性的人更容易罹患该病。这类人的个性特点通常具有情感丰富、暗示性强、自我中心、富于幻想等特点。情感丰富表现为情绪体验深刻且不稳定,容易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暗示性强是指很容易接受周围人的言语、行为、态度等的影响;自我中心则体现为以自我为中心,追求别人的关注和赞赏;富于幻想使得他们常常将想象与现实混淆。
生物学因素:研究发现,癔症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联,家系调查发现癔症患者的亲属中患癔症的比例高于一般人群。另外,神经生理方面的因素也可能参与其中,比如大脑皮质受抑制、皮质下中枢释放等机制可能与癔症的转换症状等有关。
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
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等进行综合判断。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经过、精神刺激因素、既往病史等,同时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以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例如,对于出现痉挛发作的患者,需要进行脑电图等检查以排除癫痫等疾病。
鉴别诊断:需要与癫痫、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诈病等进行鉴别。癫痫有典型的脑电图异常放电等表现,而癔症的痉挛发作脑电图无癫痫样放电;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有相应的神经系统体征和辅助检查异常,与癔症的非器质性病变特点不同;诈病是患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假装患病,其表现常与癔症的自然发病不同,且患者有明确的主观动机。
治疗与康复方面
心理治疗:是癔症治疗的重要手段。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有暗示治疗,通过言语暗示或配合适当的理疗、针刺等方法,使患者症状得到缓解。例如,对于一些感觉障碍的患者,可以通过言语暗示结合物理刺激来改善症状;还有催眠治疗,在催眠状态下引导患者回忆发病的过程,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认知行为治疗也可以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增强应对能力。
其他治疗:对于一些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配合药物治疗,但药物主要是针对患者的伴随症状进行对症处理。例如,对于伴有焦虑、抑郁情绪的患者,可能会使用一些抗焦虑、抗抑郁药物,但药物治疗只是辅助手段,心理治疗仍然是关键。在康复过程中,需要患者家属和周围人给予理解和支持,营造良好的环境帮助患者恢复。
特殊人群考虑方面
儿童:儿童癔症的发生可能与家庭环境、学校压力等因素有关。家长应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避免给儿童过大的心理压力。教师也应关注儿童在学校的心理状态,发现异常及时沟通。儿童癔症的治疗同样以心理治疗为主,要采用适合儿童的方式进行引导,避免使用过于生硬的方法刺激儿童。
女性:女性相对男性可能在情感方面更加细腻,更容易受到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癔症。女性在面临婚姻、家庭等方面的问题时,要注意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当出现情绪异常等情况时,应及时寻求心理支持。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女性的特殊心理特点,采用更具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方法。
老年人群:老年癔症患者可能与退休后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交减少等因素有关。家属要多关心老年患者的心理需求,鼓励其参与社交活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特点,在心理治疗的同时,注意药物治疗的安全性,避免使用可能对老年人肝肾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