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患者的护理包括多方面,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血糖、意识状态等;补液时注意种类、速度及过程中观察脱水纠正和电解质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做好皮肤、眼部、管道护理;关注患者及家属心理,根据不同年龄患者特点进行相应护理。
一、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患者常伴有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需及时发现生命体征的异常变化,如血压下降可能提示休克,呼吸深快可能与酮症酸中毒相关但本症以高渗为主,不过仍需综合判断。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对脱水等情况的耐受能力较弱,生命体征变化可能更迅速,需更频繁细致观察;老年患者各器官功能衰退,生命体征异常可能更隐匿,要格外留意。
2.血糖监测:持续监测血糖变化,本症患者血糖显著升高,一般在33.3mmol/L以上,密切关注血糖的动态变化有助于评估病情及调整治疗方案,不同年龄患者血糖控制目标不同,儿童及老年患者需根据个体情况合理把控血糖下降速度,避免过快下降引发脑水肿等并发症。
3.意识状态观察:观察患者的意识水平,如从嗜睡逐渐进入昏迷状态等变化,意识状态的改变反映了脑功能受高渗等因素影响的程度,对于婴幼儿等不能准确表达意识状态的患者,可通过对刺激的反应等方式判断意识情况,如轻拍或呼唤时的反应等。
二、补液护理
1.补液种类与速度:
补液种类:一般先输入生理盐水,以迅速纠正脱水和恢复血容量,当血糖降至16.7mmol/L左右时,可改为5%葡萄糖溶液或葡萄糖盐水。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补液要注意液体的张力等符合其生理需求,老年患者需考虑心肾功能对补液速度和量的耐受。
补液速度:开始时补液速度要快,尽快补充血容量,前1-2小时可输入1000-2000ml生理盐水,随后根据患者的脱水程度、心肾功能等调整补液速度,一般第1个24小时补液量可达6000-10000ml左右,儿童补液量需按体重计算,遵循适量、循序渐进的原则,老年患者则要缓慢补液,防止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2.补液过程中的观察:在补液过程中要观察患者的脱水纠正情况,如皮肤弹性、尿量等,同时注意电解质的变化,及时补充钾等电解质,因为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电解质丢失,尤其是钾离子,需根据血钾水平调整补钾量和速度,儿童补钾要严格控制速度和浓度,老年患者补钾同样要谨慎,避免高钾血症等并发症。
三、呼吸道护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昏迷患者,要及时清除口腔和呼吸道分泌物,防止窒息,可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协助排痰,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可将其头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误吸。不同年龄患者呼吸道护理有差异,儿童呼吸道较窄,操作要更轻柔,老年患者呼吸道黏膜萎缩等,更易发生分泌物堵塞等情况,需加强护理。
2.吸氧护理:根据患者的血氧情况给予适当吸氧,维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一般可采用鼻导管吸氧,氧流量根据病情调整,儿童吸氧要注意氧流量的控制,避免氧浓度过高对儿童肺部等造成不良影响,老年患者吸氧也要适度,防止氧中毒等。
四、皮肤护理
1.预防压疮:定时为患者翻身,一般每2小时翻身1次,翻身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拖、拉、推等,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对于骨隆突处可使用气垫或海绵垫等减压,不同年龄患者皮肤特点不同,儿童皮肤娇嫩,老年患者皮肤松弛等,都要根据其特点采取相应的压疮预防措施,如儿童选择合适的柔软减压用品,老年患者注意皮肤保湿等。
2.观察皮肤状况:密切观察皮肤有无发红、破损等情况,及时发现皮肤问题并处理,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尤为重要,儿童皮肤问题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关注,老年患者皮肤愈合能力差,更要重视皮肤护理。
五、眼部护理
1.保护角膜:对于昏迷患者,眼睑不能闭合时,可使用凡士林纱布覆盖眼睛,防止角膜干燥、溃疡,儿童眼部较娇嫩,操作要更加精细,老年患者眼部可能存在其他基础疾病,更要注意眼部的保湿和防护。
六、管道护理
1.静脉通路护理:妥善固定静脉输液管道,防止管道扭曲、脱落,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等情况,保证输液通畅,儿童静脉血管细,固定要更小心,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固定时也要注意避免损伤血管。
2.尿管护理:保持尿管通畅,防止尿管堵塞,定期更换尿袋等,观察尿液的颜色、量、性质等,儿童尿管护理要选择合适规格的尿管,注意避免感染等,老年患者尿管护理要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定期进行尿道口清洁等。
七、心理护理
1.针对患者及家属:由于病情严重,患者及家属往往存在焦虑、恐惧等情绪,要及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向其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给予心理支持,不同年龄患者家属的心理反应不同,儿童患者家属可能更焦虑,要耐心安抚,老年患者家属可能更担心预后等,要给予详细的病情解释和心理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