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胀成因多样,包括胃肠道积气、动力障碍、腹腔积液、肠道梗阻等;表现有单纯腹胀及伴随腹痛、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症状;评估检查有体格、实验室、影像学等方法;处理原则包括非药物干预、药物治疗、针对原发病治疗;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孕妇腹胀各有注意事项,儿童要合理喂养防肠梗阻等,老年人防胃肠功能减退及肿瘤,孕妇注意饮食活动防异常。
胃肠道积气:进食过快或边吃边说话,会吞咽大量空气;某些食物在肠道内被细菌发酵,也会产生过多气体,如豆类、洋葱等富含可发酵糖类的食物,可导致胃肠道积气引发腹胀。
胃肠道动力障碍:如胃轻瘫,多见于糖尿病患者、腹部手术患者等,胃的排空功能减弱,食物在胃内滞留时间延长,可引起腹胀;肠道蠕动减慢,如老年人胃肠蠕动本身就相对缓慢,若活动量少,更易出现肠道动力障碍性腹胀。
腹腔积液:各种原因引起的腹腔积液,如肝硬化导致的腹水、心功能不全引起的漏出液等,会使腹腔内液体增多,压迫胃肠道,导致腹胀。
肠道梗阻:机械性肠梗阻(如肠道肿瘤、肠粘连等)会使肠道内容物通过障碍,出现腹胀,同时常伴有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麻痹性肠梗阻多发生在腹部手术后、腹膜炎等情况,肠道蠕动功能暂时丧失,也会引起腹胀。
腹胀的表现及相关伴随症状
单纯腹胀:主要表现为腹部胀满不适,可局限于某一部位,也可全腹膨隆。
伴随症状
腹痛:若腹胀伴有腹痛,可能是肠道梗阻、腹膜炎等疾病引起。例如,肠梗阻时除了腹胀、腹痛,还可能出现呕吐;腹膜炎引起的腹胀常伴有压痛、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
恶心、呕吐:多见于胃肠道梗阻、消化不良等情况。如胃轻瘫患者除腹胀外,常伴有恶心、呕吐症状。
腹泻或便秘:一些胃肠道功能紊乱的患者,腹胀可能伴有腹泻或便秘。比如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可表现为腹胀、腹痛,同时伴有腹泻或便秘交替出现。
腹胀的评估与检查
体格检查:医生会通过视诊观察腹部外形、有无胃肠型及蠕动波;触诊了解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包块等;叩诊判断肝浊音界是否正常、有无移动性浊音等;听诊了解肠鸣音情况,如肠鸣音亢进常见于肠梗阻,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可见于麻痹性肠梗阻等。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生化(如肝肾功能、电解质等)、粪便常规等。例如,血常规可帮助判断有无感染;血生化检查能了解患者的肝肾功能、电解质平衡情况,如低血钾可导致肠道蠕动减慢,引起腹胀;粪便常规可协助诊断肠道感染、消化不良等疾病。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观察肝脏、胆囊、胰腺、脾脏、腹腔积液等情况,有助于发现腹腔内的病变,如胆囊炎、胰腺炎、腹腔积液等导致的腹胀。
腹部X线:对肠梗阻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发现肠管扩张、气液平面等肠梗阻的典型表现。
胃镜、肠镜:能直接观察胃肠道黏膜的情况,发现胃炎、胃溃疡、肠道肿瘤、肠炎等病变,对于明确腹胀的原因有重要意义。
腹胀的处理原则
非药物干预
调整饮食:避免食用易产气的食物,如豆类、碳酸饮料等;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细嚼慢咽,避免暴饮暴食。
适当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量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可促进胃肠道蠕动,缓解腹胀。对于老年人,运动要适度,避免过度劳累;对于儿童,要鼓励其适当活动,但要注意安全。
腹部按摩: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轻轻按摩腹部,可促进肠道蠕动,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
药物治疗:根据腹胀的病因选择相应药物。如因消化不良引起的腹胀,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但需注意儿童使用的特殊性,低龄儿童应谨慎使用);因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腹胀,可使用益生菌制剂等。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
针对原发病治疗:如果腹胀是由腹腔积液、肠道梗阻、肝硬化等原发病引起,需积极治疗原发病。例如,肝硬化患者出现腹水导致腹胀,需针对肝硬化进行综合治疗,包括保肝、利尿等;肠道肿瘤引起的肠梗阻导致腹胀,可能需要手术等治疗方法解除梗阻。
特殊人群腹胀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腹胀可能与喂养不当、肠道功能发育不完善等有关。家长要注意合理喂养,避免给儿童食用不易消化的食物;儿童腹胀时,腹部按摩要注意力度适中;如果儿童腹胀伴有呕吐、哭闹不止、停止排气排便等情况,要及时就医,警惕肠梗阻等严重疾病。
老年人: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活动量少,更容易出现腹胀。要注意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适当运动;饮食上要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如果老年人腹胀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体重下降、黑便等,要及时就诊,排查是否有胃肠道肿瘤等严重疾病。
孕妇:孕期腹胀较为常见,多与子宫增大压迫胃肠道、激素变化影响胃肠蠕动等有关。孕妇要注意饮食均衡,避免一次性进食过多;可采取少量多餐的进食方式;适当活动,如散步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如果腹胀严重或伴有腹痛、阴道流血等异常情况,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