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初步要立即停止加重出血行为、保持呼吸道通畅,然后尽快就医评估,通过胃镜、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明确病因,再根据胃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等不同病因处理,出血停止后要调整饮食、注意休息活动并定期复查,不同年龄人群在各环节需考虑其自身特点。
一、胃出血的初步处理
1.立即停止可能加重出血的行为
若患者正在饮酒,应立即停止饮酒,因为酒精会刺激胃黏膜,加重胃出血情况;若患者有剧烈运动等情况,需让其安静休息,避免因身体活动增加而使出血加剧。对于有基础疾病如胃溃疡等的患者,要格外注意避免诱发因素。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胃出血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要避免其哭闹、剧烈挣扎等增加腹压的行为;老年人胃出血可能与血管硬化等因素相关,需更谨慎地让其保持安静状态。
2.保持呼吸道通畅
让患者采取合适体位,如侧卧,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引起窒息。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要将其头部偏向一侧。年龄较小的儿童胃出血时,更要密切关注其呼吸道情况,必要时及时清理口腔异物。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呼吸道反射可能减弱,保持呼吸道通畅更为重要。
二、及时就医评估
1.尽快前往医疗机构
无论是何种原因引起的胃出血,都应尽快到医院就诊。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患者是否有胃溃疡、胃炎、肝硬化等基础疾病,近期用药情况(如是否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了解生活方式(如饮食、饮酒等情况)。
对于儿童胃出血,要详细询问家长儿童近期饮食有无特殊,是否有外伤等情况;对于老年患者,要了解其既往胃病史、心血管疾病史等,因为一些心血管疾病可能会影响胃出血的判断和处理。
2.进行相关检查
胃镜检查:这是诊断胃出血病因的重要手段。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内情况,明确出血部位是在食管、胃还是十二指肠等,还能判断出血的性质(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胃溃疡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胃镜检查的操作和耐受情况有所不同,儿童可能需要在麻醉下进行胃镜检查,要充分评估其麻醉风险;老年人进行胃镜检查时要注意其心肺功能等基础情况。
血常规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判断出血的严重程度。一般来说,血红蛋白下降提示有出血情况,下降越多通常出血越严重。对于不同年龄,儿童和老年人的正常血红蛋白范围不同,儿童有其特定的血红蛋白参考区间,老年人也可能因身体状况不同而有差异。
凝血功能检查:对于怀疑有凝血功能异常导致胃出血的患者,需要进行该项检查。比如一些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凝血功能障碍而引起胃出血。
三、根据病因进行相应处理
1.胃溃疡出血的处理
如果是胃溃疡引起的出血,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采取抑制胃酸分泌等治疗措施。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可以减少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有利于止血和溃疡愈合。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药物选择要考虑其适应性,儿童一般不首选可能有副作用影响生长发育的药物;老年人要考虑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等。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处理
对于肝硬化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可能需要采取降低门静脉压力等治疗。比如使用一些药物来降低门静脉压力,同时可能需要采取内镜下治疗(如套扎、硬化剂注射等)或介入治疗等方法。在特殊人群中,儿童发生这种情况相对罕见,但如果有相关基础疾病也需要按照相应原则处理;老年人由于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各器官功能情况。
3.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出血的处理
针对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引起的出血,主要是去除诱因,如停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等,同时进行保护胃黏膜等治疗。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要注意避免使用不适当的药物损伤胃黏膜;老年人要关注其用药史,避免再次接触损伤胃黏膜的因素。
四、胃出血后的日常注意事项
1.饮食调整
在出血停止后的恢复期,要注意饮食。开始时可能需要进食流质饮食,如米汤等,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粥等),然后再恢复正常饮食。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饮酒等。对于儿童,要保证营养均衡且易于消化的饮食;老年人要注意饮食的软烂程度,避免粗糙食物刺激胃黏膜。
2.休息与活动
患者需要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但也不需要绝对卧床不动,可以进行适量轻度活动,如散步等。儿童要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同时根据年龄进行适当的活动;老年人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和活动量,避免因活动过度而加重身体负担。
3.定期复查
胃出血患者需要定期复查,以了解胃黏膜恢复情况等。比如胃溃疡患者需要定期复查胃镜,观察溃疡愈合情况;对于肝硬化患者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需要定期监测门静脉压力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复查的频率和具体项目可能有所不同,儿童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生长发育情况来确定复查计划;老年人要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和基础疾病情况来安排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