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相关指标包括血常规、骨髓穿刺、细胞化学染色、免疫学、染色体及基因检测等方面。血常规中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可异常;骨髓穿刺见增生程度及白血病细胞比例改变;细胞化学染色如POX、PAS染色可辅助分型;免疫学指标可明确细胞来源和类型;染色体有异常如Ph染色体,基因检测有融合基因等;儿童、老年及有基础病史的白血病患者指标有其特点,需综合考虑解读。
一、血常规指标
1.白细胞计数(WBC):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往往异常,可显著增高或降低。正常成人白细胞计数参考值为(4-10)×10/L,白血病时可能高于或低于此范围。例如,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可增高,也可正常或减低,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患者白细胞数常减少;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白细胞数多明显增高,常>20×10/L,可达100×10/L以上。白细胞计数的异常变化与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内增殖、抑制正常造血等机制相关。
2.红细胞计数(RBC)及血红蛋白(Hb):多数白血病患者会出现贫血,表现为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降低。正常成年男性红细胞计数参考值为(4.0-5.5)×1012/L,血红蛋白参考值为120-160g/L;成年女性红细胞计数参考值为(3.5-5.0)×1012/L,血红蛋白参考值为110-150g/L。白血病导致贫血的原因包括白血病细胞增殖浸润骨髓抑制正常造血,以及可能存在的无效造血等。
3.血小板计数(PLT):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计数常减少,正常血小板计数参考值为(100-300)×10/L,低于100×10/L即为血小板减少,白血病时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出血倾向等问题,其发生与白血病细胞抑制巨核细胞生成血小板、血小板破坏增加等因素有关。
二、骨髓穿刺相关指标
1.骨髓增生程度: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是白血病常见的骨髓象表现,部分低增生性白血病骨髓增生低下。正常骨髓增生程度为增生活跃,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比例约为1:20。白血病时骨髓增生情况的改变是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占据骨髓空间的结果。
2.白血病细胞比例:骨髓中原始细胞和幼稚细胞比例明显增高,这是白血病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例如,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中原始粒细胞≥20%,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中原始淋巴细胞和幼稚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增高,通常>20%。白血病细胞的异常增殖是导致骨髓象改变的关键因素。
三、细胞化学染色指标
1.过氧化物酶(POX)染色: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原始粒细胞呈阳性或强阳性反应;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原始淋巴细胞呈阴性反应;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原始单核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反应。通过POX染色可以辅助鉴别白血病的类型,其原理是基于不同白血病细胞内所含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差异。
2.糖原(PAS)染色: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呈阳性反应;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原始粒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反应;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原始单核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反应,有时可呈阳性。PAS染色有助于白血病的分型诊断,其染色结果与细胞内糖原含量及分布有关。
四、免疫学指标
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血病细胞表面的免疫标志物,可明确白血病的细胞来源和类型。例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可表达CD10、CD19、CD22等B系相关抗原或CD2、CD3、CD7等T系相关抗原;急性髓系白血病可表达CD13、CD33、CD117等髓系相关抗原。免疫学指标对于白血病的精准分型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类型的白血病细胞具有特定的免疫表型特征。
五、染色体及基因检测指标
1.染色体异常:例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9号染色体和22号染色体发生易位,形成费城染色体(Ph染色体),这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特征性染色体异常。急性白血病中也存在多种染色体异常,如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常伴有15号染色体和17号染色体易位等。染色体异常是白血病发病的重要分子基础之一,通过染色体检测有助于白血病的诊断、分型及预后判断。
2.基因检测:如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PML-RARα融合基因的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BCR-ABL融合基因的检测等。基因检测能够更精准地诊断白血病,并且对于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不同的基因异常情况对应不同的白血病亚型和临床预后。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白血病患者在指标变化上可能有其特点,儿童正常血常规参考值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的正常范围相对成人有差异,在进行白血病相关指标检测时需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老年白血病患者由于机体各脏器功能减退,骨髓造血功能等也可能有变化,其指标异常的表现可能与年轻患者有所不同,在解读指标时要综合考虑老年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对于有基础病史的白血病患者,其指标变化可能受到基础疾病的影响,例如合并贫血性基础疾病的患者,白血病导致的贫血可能会加重,在分析血常规等指标时要排除基础疾病的干扰,准确判断白血病相关的指标异常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