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查指标与白血病有关联,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红细胞及血红蛋白、血小板等会有异常表现,但血常规检查有局限性,不同年龄段白血病患者血常规表现有特点,特殊人群白血病血常规检查有注意事项,白血病患者血常规异常不一定是白血病,需结合其他检查明确诊断,儿童、成人白血病血常规表现不同,老年人、孕妇白血病血常规检查有特殊情况需考虑。
一、血常规检查指标与白血病的关联
(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1.白细胞总数: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总数常出现异常,可表现为增高或减低。例如,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多增高,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白细胞总数也往往明显升高;但也有部分白血病患者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一般来说,当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10/L时需警惕,若伴有原始细胞和幼稚细胞增多则更具提示意义。
2.白细胞分类:在白细胞分类中,白血病患者会出现异常的细胞比例。急性白血病时,外周血中通常可见大量原始细胞和幼稚细胞,如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以早幼粒细胞增多为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则以中性中幼粒、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原始粒细胞一般<10%;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以成熟淋巴细胞增多为主。
(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
白血病患者常伴有贫血,表现为红细胞计数(RBC)减少和血红蛋白(Hb)浓度降低。这是因为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内大量增殖,抑制了正常造血干细胞的功能,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不同类型白血病患者贫血的程度有所不同,例如急性白血病患者贫血往往进展较快,而慢性白血病患者早期贫血可能相对较轻,但随着病情进展也会逐渐加重。
(三)血小板
白血病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也多异常,可出现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会导致患者有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部分白血病患者尤其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血小板减少更为明显,且可能伴有凝血功能异常,增加了出血风险。
二、血常规检查在白血病诊断中的局限性
虽然血常规检查能为白血病的初步判断提供重要线索,但存在一定局限性。血常规检查结果异常不一定就意味着患有白血病,一些其他良性疾病也可能导致血常规指标类似改变。例如,感染性疾病可能引起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改变,缺铁性贫血会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降低等。所以,血常规检查只是白血病诊断的初步筛查手段,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如骨髓穿刺细胞学检查、骨髓活检、染色体核型分析、基因检测等。骨髓穿刺细胞学检查是诊断白血病的关键,通过骨髓穿刺可以直接观察骨髓中原始细胞和幼稚细胞的比例,若原始细胞和幼稚细胞比例≥20%,则高度提示白血病。
三、不同年龄段白血病患者血常规表现特点
(一)儿童白血病
儿童白血病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较为常见,血常规检查中往往可见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血小板减少。例如,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中,外周血白细胞可高达(10-100)×10/L,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常超过50%,甚至可高达90%以上,同时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降低。儿童白血病患者血常规的这些表现与其白血病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儿童自身造血系统的特点相关,儿童造血干细胞对白血病细胞增殖的反应以及机体的代偿能力等因素共同影响了血常规指标的变化。
(二)成人白血病
成人白血病中,不同类型白血病血常规表现各异。对于急性髓系白血病成人患者,白细胞计数可增高、正常或减低,分类中可见原始粒细胞或早幼粒细胞等异常细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成人患者则以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伴有中性中幼粒、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原始粒细胞<10%为特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成人患者以成熟淋巴细胞增多为主,白细胞计数多明显升高,可达(30-300)×10/L,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成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系统功能逐渐衰退,造血微环境等也发生变化,使得白血病患者血常规表现与儿童有所不同,但根本原因还是白血病细胞对正常造血的抑制和异常增殖导致。
四、特殊人群白血病血常规检查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白血病
老年人白血病患者血常规检查时,要注意其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对血常规指标的影响。老年人常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如慢性肾病等,可能本身就存在贫血、血小板减少等情况,这可能会干扰白血病的血常规判断。所以在诊断白血病时,需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基础病史、其他相关检查以及血常规的动态变化等。例如,老年人若本身有慢性肾病导致的贫血,当合并白血病时,贫血可能会加重,此时需要结合骨髓检查等明确是否为白血病相关的贫血。
(二)孕妇白血病
孕妇患白血病时,血常规检查需要特别谨慎。孕妇本身处于特殊的生理状态,血常规指标会有一些生理性变化,如妊娠期血容量增加,可能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相对减低,这与白血病导致的贫血需要进行鉴别。在进行骨髓穿刺等检查时,要充分考虑到孕妇的特殊情况,权衡检查的必要性和对胎儿的影响,操作过程要更加轻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以减少对孕妇和胎儿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