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肝是长期大量饮酒致肝脏疾病,初期为脂肪肝,可发展为多种肝病,发病与饮酒量、时间及个体差异有关,临床表现分多阶段,诊断靠病史、实验室及活检,健康人群要控酒,高危人群需定期检查与戒酒。
一、酒精肝的定义
酒精肝即酒精性肝病,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脏疾病。初期通常表现为脂肪肝,进而可发展为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严重酗酒时可诱发广泛肝细胞坏死甚至肝功能衰竭。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1.饮酒量与饮酒时间
一般来说,男性每日饮酒折合乙醇量超过40g,女性超过20g,且持续5年以上,患酒精性肝病的风险显著增加。乙醇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乙醇在肝细胞内代谢为乙醛,乙醛具有较强的毒性,可损伤肝细胞的多种功能。例如,乙醛能干扰肝细胞微管功能,影响蛋白质的分泌和胆汁的排泄,导致肝细胞内脂肪堆积形成脂肪肝;还可通过共价结合等方式与肝细胞内的蛋白质结合,形成乙醛-蛋白加合物,引起肝细胞的免疫损伤,引发炎症反应等。
短时间内大量饮酒(如bingedrinking),可导致急性酒精性肝炎,因为短期内大量乙醛的产生会对肝细胞造成更为严重的损伤,引发强烈的炎症反应,表现为肝细胞坏死、中性粒细胞浸润等。
2.个体差异
遗传因素:某些基因的多态性会影响酒精代谢相关酶的活性,从而影响个体对酒精的代谢能力。例如,乙醇脱氢酶(ADH)和乙醛脱氢酶(ALDH)基因的多态性与酒精性肝病的易感性相关。如果个体的ALDH2基因存在缺陷,导致乙醛脱氢酶活性降低,乙醛代谢减慢,体内乙醛水平升高,会加重对肝脏的损伤,使个体更易患酒精性肝病。
性别因素:女性对酒精的代谢能力相对男性较弱。女性胃黏膜分泌的乙醇脱氢酶较少,且体内脂肪含量相对较高,脂肪组织可以作为储存乙醇的场所,使得血液中乙醇浓度维持较高水平,从而更易造成肝脏损伤。另外,女性体内的雌激素等激素水平变化也可能影响肝脏对酒精的代谢和反应,增加酒精性肝病的发病风险。
三、临床表现相关情况
1.无症状或轻微症状阶段
在酒精性肝病早期,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肝脏轻度肿大等情况。这是因为肝脏具有一定的代偿能力,早期的病理改变可能还没有引起明显的临床不适。但此时如果继续饮酒,病情可能会进一步发展。对于有长期饮酒史的人群,即使没有明显症状,也应警惕酒精性肝病的可能,定期进行肝脏相关检查。
2.酒精性肝炎阶段
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右上腹隐痛、黄疸等症状。乏力是由于肝脏功能受损,机体代谢能力下降,能量产生不足所致;食欲减退与胃肠道功能受到影响以及肝脏合成胆汁等功能异常有关;右上腹隐痛是因为肝脏炎症导致肝包膜受到刺激;黄疸则是由于肝细胞损伤,胆红素代谢障碍,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引起皮肤、巩膜黄染。
3.肝硬化阶段
患者会出现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的表现。肝功能减退可表现为消瘦、乏力、面色晦暗、蜘蛛痣、肝掌、腹水、凝血功能障碍(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等);门静脉高压可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脾大、脾功能亢进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可引起大量呕血和黑便,严重时可危及生命;脾大、脾功能亢进会导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增加感染和出血的风险。
四、诊断相关要点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饮酒史,包括饮酒的种类、每日饮酒量、饮酒持续时间等。例如,明确患者是长期饮用白酒、啤酒还是其他酒类,每天饮用的酒精量折合乙醇量的具体数值,以及饮酒持续的年数等。这对于判断是否患有酒精性肝病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非常重要。
2.实验室检查
血清学检查: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常升高,AST/ALT比值大于2时,对诊断酒精性肝病有较高的价值。此外,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也较为常见,GGT是乙醇代谢的关键酶之一,其升高往往提示有酒精暴露。还有血清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也可能出现异常,反映肝脏的损伤程度和功能状态。
肝脏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检查可发现肝脏脂肪变性等改变,表现为肝脏实质回声增强等;CT检查对酒精性肝病的诊断也有一定帮助,能更清晰地显示肝脏的形态、密度等变化,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脂肪肝、肝纤维化或肝硬化等情况。
3.肝脏活检:肝脏活检是诊断酒精性肝病的金标准。通过肝脏组织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肝脏病变的程度,如脂肪变性的程度、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等。但肝脏活检是有创检查,需要权衡利弊后进行。
五、预防与健康提示
1.健康人群的预防
对于没有饮酒习惯的人,应避免开始饮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有饮酒习惯的人,应控制饮酒量。男性每周饮用的酒精量不应超过140g(相当于50度白酒不超过140ml),女性不应超过70g(相当于50度白酒不超过70ml)。可以选择低酒精含量的饮品,如适量饮用葡萄酒等,但也要注意控制量。同时,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鱼类等,有助于维护肝脏的正常功能。
2.高危人群的注意事项
长期大量饮酒者属于酒精性肝病的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肝脏相关检查,包括肝功能检查、肝脏B超等,以便早期发现酒精性肝病。如果已经出现酒精性肝病的早期表现,如血清转氨酶轻度升高、肝脏轻度肿大等,应严格戒酒,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监测和治疗。对于患有其他基础疾病的高危人群,如同时患有糖尿病等疾病的饮酒者,更要注意控制饮酒和病情,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加重酒精对肝脏的损伤。例如,糖尿病患者饮酒后可能会影响血糖的控制,同时酒精对肝脏的损害会进一步影响整体代谢功能,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