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病是病原菌侵入血流引发全身性感染综合征,病因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有关,表现有全身及局部症状,诊断靠血液等检查,治疗需抗感染和支持对症;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病因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相关,表现有贫血、出血、感染等,诊断靠血常规等及骨髓穿刺等,治疗以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为主,两者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上均有差异。
一、疾病定义
1.败血病:是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综合征。病原菌包括细菌、真菌等多种微生物,病原体从局部感染病灶进入血液循环后,持续存在,迅速繁殖,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组织损伤等一系列严重病理生理改变。
2.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克隆性白血病细胞因为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等机制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大量增殖累积,并浸润其他非造血组织和器官,同时抑制正常造血功能。根据白血病的分化成熟程度和自然病程,可分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等不同亚型。
二、病因差异
1.败血病:
年龄因素: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易因皮肤、黏膜破损等感染源引发败血病;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衰退,免疫功能低下,也是败血病的易感人群,如因泌尿系统感染、肺部感染等蔓延导致败血病。
生活方式: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因机体免疫功能受抑制,容易遭受病原菌侵袭引发败血病;皮肤外伤后未正确处理,导致细菌入侵,也可能发展为败血病。
病史: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增加了败血病发生风险;长期住院接受有创操作(如留置导尿管、中心静脉置管等)的患者,感染病原菌的机会增多,易引发败血病。
2.白血病:
年龄因素:急性白血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慢性白血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儿童白血病可能与早期接触某些环境因素、遗传易感性等有关;中老年慢性白血病的发生可能与长期的骨髓造血微环境改变、染色体异常积累等因素相关。
生活方式:长期接触苯等有机溶剂、X射线等电离辐射的人群,患白血病风险增加。例如,长期在含有苯污染的工作环境中工作的人员,其骨髓造血干细胞受到损伤,白血病的发病几率高于正常人群。
病史:某些遗传性疾病患者,如唐氏综合征患者,白血病的发病率高于正常人群;曾接受过化疗、放疗等抗肿瘤治疗的患者,后续发生白血病的风险可能升高,这是因为放化疗可能导致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基因突变等异常改变。
三、临床表现区别
1.败血病:
全身症状:患者多有高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也有部分患者表现为低热,同时伴有寒战、乏力、头痛、肌肉关节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
局部表现:原发感染病灶的相应表现,如皮肤感染时局部红肿热痛;肺部感染时可出现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状;泌尿系统感染时可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表现。病情严重时可出现感染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尿量减少、意识障碍等。
年龄与特殊人群影响:婴幼儿患败血病时,可能临床表现不典型,除了发热外,可能出现拒食、精神萎靡、呼吸急促等非特异性表现;老年人患败血病时,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风险更高,且病情进展可能较为隐匿,需密切监测。
2.白血病:
贫血表现:患者常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悸等症状,这是由于白血病细胞浸润骨髓,抑制正常造血,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所致。不同年龄患者贫血表现可能相似,但儿童可能因生长发育较快,贫血症状相对更明显。
出血倾向:可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女性月经过多等。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出血倾向往往更为严重,可能出现内脏出血,如颅内出血等,危及生命。
感染表现:患者易发生感染,可出现发热,体温可高可低,感染部位常见于口腔、呼吸道、泌尿系统等,与正常造血受抑制,中性粒细胞减少,机体免疫力下降有关。不同年龄白血病患者感染部位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白血病患者口腔感染相对较为常见。
四、诊断方法不同
1.败血病:
血液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异常,可升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明显升高。血培养是诊断败血病的金标准,通过血液培养可明确病原菌种类,为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不同年龄患者血培养的操作及结果判读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如婴幼儿血培养量相对较少,但操作规范同样重要。
影像学检查:根据感染部位选择相应的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或CT用于肺部感染的辅助诊断,泌尿系统超声等用于泌尿系统感染的辅助判断,以明确感染病灶情况。
2.白血病:
血常规及外周血涂片:可见白细胞数量异常,分类中可发现原始及幼稚细胞,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血小板计数可减少。外周血涂片可直观观察到异常的白细胞形态。
骨髓穿刺检查:是诊断白血病的关键依据,通过骨髓穿刺获取骨髓液,进行细胞学、免疫学、遗传学等检查,可明确白血病的类型及细胞遗传学特征等。不同年龄患者骨髓穿刺的操作部位选择等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等规范要求。
分子生物学检查: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白血病,可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如融合基因检测等,有助于精准诊断和病情评估。
五、治疗原则有别
1.败血病:
抗感染治疗:根据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早期、足量、足疗程应用。对于真菌性败血病,则需选用抗真菌药物。不同年龄患者对抗生素的选择需考虑其肝肾功能、药物代谢特点等,如儿童应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软骨发育的抗生素等。
支持对症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休克,对于有器官功能损害的患者,进行相应的器官功能支持治疗,如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
2.白血病:
化疗:是白血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根据白血病的类型选用不同的化疗方案,诱导缓解、缓解后巩固强化治疗等。化疗药物的选择需考虑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等,如儿童白血病的化疗方案需兼顾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选择相对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且有效的药物组合。
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高危、复发等情况的白血病患者,可考虑进行异基因或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重建正常的造血和免疫功能。但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选择需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年龄、供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