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低不一定是白血病但白血病可致其低,血小板低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感染、药物、脾功能亢进等常见原因,白血病致血小板低与白血病细胞抑制造血等有关且常伴其他血细胞异常;血小板低评估诊断要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应对需一般人群注意休息活动、饮食,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各有不同注意事项。
1.血小板低的其他常见原因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血小板,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多见于儿童及成人,儿童多为急性起病,常与病毒感染有关;成人慢性多见,可能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等多种因素相关。患者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如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一般通过血常规检查发现血小板计数降低,骨髓穿刺等检查可协助诊断。
感染:某些病毒感染(如风疹、麻疹、水痘、肝炎病毒等)、细菌感染(如伤寒、败血症等)可影响骨髓造血功能,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同时,感染也可能激活机体免疫机制破坏血小板,从而引起血小板降低。例如,病毒感染引起的血小板低,患者除了有血小板低相关出血表现外,还伴有原发感染疾病的症状,如发热、咳嗽(病毒感染呼吸道时)等。
药物因素:一些药物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如化疗药物(细胞毒性药物)在抑制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干细胞,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某些抗生素(如氯霉素、磺胺类药物等)、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等)可能通过免疫机制引起血小板破坏增加,导致血小板降低。不同药物引起血小板低的机制不同,患者在使用相关药物过程中出现皮肤瘀点等表现时需警惕血小板低。
脾功能亢进:各种原因引起的脾大,如肝硬化导致的门静脉高压引起脾淤血,可使脾功能亢进,过多的血小板在脾脏被破坏,从而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数量减少。患者除血小板低外,常伴有脾脏肿大的相关表现,以及原发病的表现,如肝硬化患者可能有乏力、食欲减退、腹胀等表现。
2.白血病导致血小板低的机制及特点
机制: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内大量增殖,占据骨髓空间,抑制正常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同时,白血病细胞可能释放一些物质抑制血小板的功能,或者白血病细胞侵犯骨髓,影响巨核细胞的正常发育,进而使血小板生成减少。此外,白血病细胞可能进入血液循环,激活机体的凝血系统等,也可能导致血小板消耗增加。
特点:白血病患者除了血小板低外,常伴有其他血细胞的异常,如白细胞异常增高或减低,血红蛋白降低导致贫血表现,如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还可能有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表现。通过骨髓穿刺检查可发现大量异常的白血病细胞,这是诊断白血病的重要依据。例如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中原始粒细胞或原始淋巴细胞等白血病细胞比例明显增高,可达30%以上(FAB分型标准等)。
血小板低的评估与诊断流程
1.病史采集
年龄因素:儿童血小板低需询问是否有病毒感染史、疫苗接种史等,因为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常与病毒感染相关;成人则需询问用药史、基础疾病史(如是否有肝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例如儿童近期有感冒发热后出现皮肤瘀点,要考虑病毒感染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可能。
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导致血小板低的特异性因素,但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女性相对多见,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可能导致女性血小板低。
生活方式:长期接触有害物质(如苯、甲醛等)的人群,患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导致血小板低的风险增加;有不良用药习惯(自行滥用药物)的人群可能因药物因素引起血小板低。
病史:有血液系统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白血病等相关疾病的风险可能增加;有过放疗、化疗史的患者,可能因骨髓受抑制出现血小板低。
2.体格检查
检查皮肤黏膜有无瘀点、瘀斑、出血点,有无鼻出血、牙龈出血等;检查肝脾淋巴结是否肿大,肝脾肿大常见于白血病、脾功能亢进等疾病,淋巴结肿大可能与白血病、感染等相关。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明确血小板计数具体数值,同时观察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含量等。如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白细胞异常增高或减低等都为进一步诊断提供线索。
骨髓穿刺检查:对于血小板低的患者,骨髓穿刺是重要的检查方法。通过骨髓穿刺涂片观察骨髓中造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及比例等情况。如怀疑白血病,骨髓中会出现大量异常的白血病细胞;如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骨髓中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多,但有成熟障碍等表现。
其他检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能还需要进行凝血功能检查、自身抗体检测(如怀疑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血小板低时)、病毒学检查(如怀疑感染引起血小板低时)等。例如怀疑乙肝病毒感染引起血小板低,可进行乙肝五项及乙肝病毒DNA检测等。
血小板低的应对与注意事项
1.一般人群
休息与活动:血小板低时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防止出血加重。如血小板计数较低(如低于20×10/L)时,应卧床休息为主,减少活动。
饮食:均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C、K等的食物,维生素C有助于增强血管韧性,维生素K有助于凝血。但需注意,食物不能替代治疗,血小板低的根本治疗需针对病因。
2.特殊人群
儿童:儿童血小板低时,家长要特别注意避免儿童碰撞、摔倒等,防止外伤出血。儿童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血小板低的药物,如无明确适应证,不要自行给儿童使用抗生素等可能有血液系统副作用的药物。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皮肤出血情况、有无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及时就医。
孕妇:孕妇血小板低需更加谨慎,因为血小板低可能导致孕期出血风险增加,如分娩时出血等。要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根据血小板水平采取相应措施,必要时可能需要在产科和血液科共同管理下进行孕期保健和分娩准备。例如血小板计数较低时,可能需要评估出血风险,必要时采取提升血小板等措施后再考虑分娩方式等。
老年人:老年人血小板低时,要注意预防跌倒等,因为老年人本身骨质脆弱,出血后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同时,老年人基础疾病较多,在评估血小板低的原因时要综合考虑多种基础疾病的影响,如老年人的肝病、心血管疾病等可能相互影响,在治疗血小板低时要兼顾基础疾病的治疗,选择相对安全的检查和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