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分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又包括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AML有微分化型(M0)、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4)、单核细胞白血病(M5)、红白血病(M6)、巨核细胞白血病(M7)等亚型,各有特点;ALL分为L1型、L2型、L3型;慢性白血病包括慢性髓系白血病(CML)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CML有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CLL有典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幼淋巴细胞白血病(PLL),白血病分型对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判断至关重要,诊断治疗需综合多因素制定个性化方案,儿童和老年患者治疗需考虑特殊因素。
一、急性白血病
(一)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1.微分化型AML(M0):原始细胞在光镜下类似L2型细胞,核仁明显,胞质透明,嗜碱性,无嗜天青颗粒及Auer小体,髓过氧化物酶(MPO)及苏丹黑B阳性细胞<3%,免疫表型髓系标志CD13、CD33等可阳性,淋系标志阴性,但可有CD7、TdT阳性。多见于成人,起病急,常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
2.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骨髓中原始粒细胞≥90%(非红系细胞),早幼粒细胞很少,中幼粒细胞以下阶段不见或罕见,MPO及苏丹黑B阳性细胞≥3%,早幼粒细胞阶段以下粒细胞<10%,单核细胞<20%。患者常有高热、感染、出血等表现,贫血症状较为突出。
3.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占30%-89%(非红系细胞),单核细胞<20%,早幼粒细胞以下阶段>10%。根据粒细胞分化程度又分为M2a和M2b,M2b以异常的中性中幼粒细胞增多为主,这类细胞有明显的核浆发育不平衡。患者临床表现与M1类似,但贫血、出血等症状相对M1可能稍轻。
4.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骨髓中以多颗粒的早幼粒细胞为主,此类细胞在非红系细胞中≥30%,其胞质中有大小不等的颗粒,可见Auer小体,核浆可不规则。根据颗粒的粗细分为M3a(粗颗粒型)和M3b(细颗粒型)。M3患者常伴有严重的出血倾向,易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这是因为早幼粒细胞释放的颗粒中含有促凝物质。
5.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4):骨髓中原始细胞占非红系细胞的30%以上,各阶段粒细胞占30%-80%,各阶段单核细胞>20%。根据单核细胞分化程度、数量和形态不同又分为M4a、M4b、M4c、M4EO,其中M4EO除具备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的特征外,还有嗜酸粒细胞增多,占5%-30%,其嗜酸颗粒粗大而圆,着色较深。患者可有发热、感染、贫血、出血等表现,肝脾肿大较为常见。
6.单核细胞白血病(M5):分为未分化型(M5a)和部分分化型(M5b)。M5a骨髓中原始单核细胞≥80%(非红系细胞),M5b骨髓中原始单核细胞<80%,其余为幼稚及成熟单核细胞。患者常有皮肤浸润、牙龈增生等表现,这与单核细胞的特性有关,单核细胞可浸润到皮肤和牙龈组织。
7.红白血病(M6):骨髓中幼红细胞≥50%,非红系细胞中原始粒细胞(或原始+幼稚单核细胞)≥30%。根据红系和粒单核系细胞的增生情况又有不同的亚型。患者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等,可有肝脾肿大。
8.巨核细胞白血病(M7):骨髓中原始巨核细胞≥30%,血小板抗原阳性,血小板过氧化酶阳性。患者有出血倾向,皮肤紫癜、鼻出血、牙龈出血等较为常见,血常规中血小板可减少。
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一)L1型
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以小细胞(直径≤12μm)为主,胞质较少,核型规则,核仁不清楚。多见于儿童,起病相对较缓,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相对M3等急性髓系白血病可能进展稍慢,但也需积极治疗。
(二)L2型
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以大细胞(直径>12μm)为主,胞质较多,核型不规则,核仁清楚。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临床表现与L1类似,但病情进展可能有差异。
(三)L3型
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以大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胞质丰富,嗜碱性,空泡明显,呈蜂窝状,核型规则,核仁明显。又称Burkitt型,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常累及骨髓、脑膜等部位,病情进展较快。
三、慢性白血病
(一)慢性髓系白血病(CML)
1.慢性期:外周血粒细胞显著增多且不成熟,原始细胞(Ⅰ型+Ⅱ型)≤10%,嗜碱性粒细胞增多,骨髓中粒细胞系极度增生,以中性中幼粒、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居多,原始细胞(Ⅰ型+Ⅱ型)≤10%,Ph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或有乏力、低热、多汗或盗汗、体重减轻等代谢亢进表现,脾脏常明显肿大。
2.加速期:外周血原始细胞(Ⅰ型+Ⅱ型)≥10%,嗜碱性粒细胞>20%,骨髓原始细胞(Ⅰ型+Ⅱ型)10%-19%,出现Ph染色体以外的其他染色体异常,血小板进行性减少或增高,出现贫血。患者症状加重,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等情况更明显,脾脏进一步肿大。
3.急变期:外周血原始细胞(Ⅰ型+Ⅱ型)≥20%,骨髓中原始细胞或幼稚淋巴细胞≥20%,原粒+早幼粒细胞(原单+幼单或原淋+幼淋)在髓外浸润。患者病情迅速恶化,出现严重的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预后极差。
(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1.典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外周血中成熟小淋巴细胞≥50%,骨髓中成熟淋巴细胞≥40%,淋巴细胞具有形态成熟但功能不全的特点。多见于老年人,起病缓慢,患者可有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以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为主,也可有肝脾肿大,血常规中淋巴细胞持续增多,可伴有贫血、血小板减少等。
2.幼淋巴细胞白血病(PLL):外周血中幼淋巴细胞≥55%,骨髓中幼淋巴细胞≥40%。病情进展相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稍快,临床表现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类似,但脾脏肿大更明显。
白血病的分型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的判断至关重要。不同分型的白血病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反应及预后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在诊断和治疗白血病时,需要综合患者的具体分型、年龄、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来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对于儿童白血病患者,由于其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心理关怀;对于老年患者,要考虑其基础疾病等因素对治疗耐受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