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血小板高不一定是白血病,可能由感染因素(细菌、病毒感染)、应激状态(剧烈运动、创伤手术)、其他血液系统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导致;白血病的白细胞和血小板有其变化特点,如急性白血病白细胞可高可低、有原始幼稚细胞,慢性白血病白细胞显著升高等,血小板可减少、正常或升高但幅度不同;鉴别诊断需详细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骨髓穿刺、染色体基因检测、血常规动态监测)来区分。
一、可能导致白细胞和血小板升高的其他情况
1.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当人体遭受细菌感染时,免疫系统会被激活,从而导致白细胞升高。例如,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身体为了抵御细菌入侵,会动员白细胞参与免疫反应,使白细胞计数升高。一般来说,细菌感染引起的白细胞升高通常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同时,血小板在感染过程中,机体的应激反应可能会导致血小板轻度升高,但一般升高幅度相对较小。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感染时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变化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感染时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波动可能相对更明显一些。对于有慢性感染病史的人群,如慢性肾盂肾炎患者,长期的炎症刺激也可能导致白细胞和血小板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
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也会引起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变化。比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由EB病毒感染引起,患者外周血中会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同时白细胞可升高,血小板一般正常或轻度减少,但也有少数情况会出现血小板升高。在不同性别中,病毒感染时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变化并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的人群,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遭受病毒感染,从而影响白细胞和血小板水平。
2.应激状态
剧烈运动:人在剧烈运动后,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会促使骨髓释放更多的白细胞和血小板进入外周血,导致白细胞和血小板暂时性升高。这种情况在年轻、经常运动的人群中较为常见,运动结束后一段时间,白细胞和血小板通常会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对于运动员等长期进行剧烈运动的人群,需要注意运动后的身体指标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创伤、手术:创伤或大手术会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导致白细胞升高,这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用于应对损伤和预防感染。而血小板在创伤或手术时,可能会因为机体的凝血需求等因素出现升高情况。不同年龄的患者,创伤或手术对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影响有所不同,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创伤或手术应激后白细胞和血小板恢复正常的时间可能会更长一些。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在创伤或手术时,由于机体处于相对特殊的病理状态,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变化可能会受到基础疾病的影响,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
3.其他血液系统疾病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这是一种骨髓增殖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血小板持续增多,同时白细胞也可能会升高。患者的骨髓中巨核细胞异常增殖,导致血小板生成过多。该疾病在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中老年人相对多见。对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常规等指标,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虽然白血病会导致白细胞和血小板异常,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有其特定的染色体异常(如费城染色体)等特征性表现。除了白细胞和血小板升高外,患者还可能伴有脾脏肿大等症状。通过骨髓穿刺等检查可以明确诊断。不同性别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上没有明显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苯及其衍生物)的人群,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风险可能会增加,需要引起重视。
二、白血病相关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变化特点
1.白血病的白细胞变化
急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时白细胞计数可高可低,多数患者白细胞增多,可达(10-50)×10/L,部分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外周血涂片可见大量原始和幼稚细胞。例如急性髓系白血病M3型(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外周血中早幼粒细胞增多。不同年龄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白细胞的变化特点有所不同,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对常见,其白细胞计数变化也有一定的特点。对于有白血病家族史的人群,需要更加警惕白细胞异常变化的情况。
慢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白细胞显著升高,常超过20×10/L,可达100×10/L以上,以中性中幼、晚幼和杆状核粒细胞居多。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白细胞增多,主要是成熟淋巴细胞增多。
2.白血病的血小板变化
在白血病患者中,血小板可减少,也有部分患者血小板正常或升高,但升高幅度一般不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疾病明显。例如急性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受到抑制,血小板生成减少,导致血小板减少,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瘀点、瘀斑等出血表现。而慢性白血病患者血小板变化相对复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血小板早期可正常或增多,晚期则逐渐减少。
三、白细胞血小板高的鉴别诊断方法
1.详细病史采集
了解患者的感染史,包括近期是否有发热、咳嗽、尿频、尿急等感染症状,以及感染的持续时间和治疗情况。询问患者的创伤、手术史,包括创伤或手术的时间、部位和恢复情况。还需要了解患者的家族史,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家族史。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病史采集的重点有所不同,儿童患者需要询问母亲孕期情况、出生时是否有异常等,老年患者需要了解既往基础疾病情况。
2.体格检查
检查患者是否有感染病灶,如肺部听诊是否有啰音、泌尿系统检查是否有压痛等。触摸患者脾脏、肝脏等是否有肿大,因为白血病患者可能会有肝脾肿大,而某些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导致肝脾肿大。不同性别患者在体格检查时,需要注意不同部位的检查重点,如女性患者需要注意乳腺等部位的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可能。
3.实验室检查
骨髓穿刺检查:这是鉴别白血病的重要手段。通过骨髓穿刺获取骨髓液,进行细胞学检查,观察骨髓中原始细胞和幼稚细胞的比例。如果原始细胞和幼稚细胞比例明显增高(如急性白血病时原始细胞≥20%),则支持白血病的诊断。不同类型的白血病骨髓象有其特定表现,如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骨髓中早幼粒细胞≥30%等。
染色体和基因检测:对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染色体检查可发现费城染色体(t(9;22)),基因检测可发现BCR-ABL融合基因,这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特征性改变。对于其他血液系统疾病,也有相应的特异性染色体和基因改变可用于鉴别诊断。
血常规的动态监测:定期复查血常规,观察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变化趋势。如果白细胞和血小板升高是一过性的,在去除诱因后逐渐恢复正常,则多考虑非白血病因素;如果白细胞和血小板持续异常升高或伴有贫血、出血等其他血常规异常指标,则需要进一步排查白血病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