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相关症状多样,贫血症状包括因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减少致氧气运输不足,出现乏力(尤其在老人、生理期女性及有不良生活方式或慢性疾病者中更明显)、头晕耳鸣(老人、处于嘈杂环境或有头部外伤等病史者症状特殊)、面色苍白(小儿、皮肤黝黑或有皮肤疾病者判断需结合其他症状);出血症状有因血小板或凝血问题导致的皮肤瘀点瘀斑(儿童、生理期女性、体力劳动者或有血管脆性疾病者更易出现)、鼻出血(老人、有不良习惯或高血压等疾病者情况特殊)、牙龈出血(换牙期儿童、孕期女性、吸烟者或有牙周疾病者症状明显);发热症状分为因免疫力下降感染引发的低热(儿童、老人、生活不规律或有免疫系统疾病者表现不同)和感染加重时的高热(小儿、孕期女性、有不良生活方式或基础疾病者影响较大);淋巴结和肝脾肿大症状,淋巴结肿大常见于颈部等部位(小儿、老人、长期接触污染物或有感染病史者需鉴别),肝脾肿大患者可能有腹部不适等症状(儿童、孕期女性、长期饮酒或有相关疾病史者需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
一、贫血相关症状
1.乏力:由于红细胞数量减少或血红蛋白含量降低,氧气运输能力下降,身体各组织器官得不到充足氧气供应,能量产生不足,患者常感到全身乏力、疲倦,活动耐力明显下降,即使轻微活动也容易感到极度疲劳。年龄较大的患者,本身身体机能有所衰退,乏力症状可能更为明显,对日常生活影响更大。女性在生理期由于失血,会加重贫血相关的乏力症状。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会使乏力症状更易出现且程度加重。有慢性疾病史的患者,如慢性肝病、肾病等,本身可能存在造血功能异常,乏力症状可能持续存在且难以缓解。
2.头晕、耳鸣:大脑对缺氧较为敏感,贫血导致脑部供血、供氧不足,患者会出现头晕症状,严重时会有天旋地转的感觉,甚至可能突然晕倒。耳部的听觉神经也会因缺血缺氧而功能异常,引起耳鸣,耳鸣可为持续性或间歇性,声音多样,如嗡嗡声、蝉鸣声等。老年人因脑血管弹性下降,对缺血的耐受性降低,头晕症状可能更为频繁和严重,增加了跌倒的风险。生活中经常处于嘈杂环境、精神压力大的人群,头晕、耳鸣症状可能会被放大,影响患者的注意力和生活质量。有头部外伤史或神经系统疾病史的患者,出现头晕、耳鸣症状时需要更仔细鉴别病因。
3.面色苍白:皮肤和黏膜的颜色主要取决于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贫血时血红蛋白减少,皮肤和黏膜会失去红润光泽,表现为面色苍白,尤其以口唇、甲床、睑结膜等部位更为明显。小儿贫血时面色苍白可能不太容易被察觉,需要仔细观察口唇和甲床颜色。长期在户外活动、皮肤黝黑的人群,判断面色苍白可能相对困难,需要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患有皮肤疾病的患者,皮肤颜色可能受原发病影响,不能单纯依靠面色判断贫血情况。
二、出血相关症状
1.皮肤瘀点、瘀斑:血液病患者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机制出现障碍,轻微外力作用下,皮下血管破裂出血,形成皮肤瘀点、瘀斑。瘀点一般为针尖大小,不高出皮肤表面,压之不褪色;瘀斑面积相对较大,可呈片状或斑块状。儿童皮肤娇嫩,轻微碰撞就可能出现瘀点、瘀斑,且由于儿童好动,受伤机会较多,出血表现可能更为常见。女性在月经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凝血功能会有一定改变,可能使皮肤瘀点、瘀斑更容易出现或加重。生活中从事体力劳动或运动较多的人群,因碰撞机会增加,皮肤出血表现更为明显。有血管脆性增加疾病史的患者,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皮肤出血倾向会更严重。
2.鼻出血:鼻腔黏膜血管丰富且比较表浅,当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因子缺乏时,鼻腔黏膜容易出血。鼻出血可单侧或双侧发生,出血量多少不一,轻者仅为涕中带血,重者可呈喷射状出血,不易止血。老年人鼻腔黏膜干燥、血管弹性差,鼻出血后不易自行停止,且可能反复出血。经常挖鼻等不良生活习惯会损伤鼻腔黏膜,增加鼻出血的发生几率。患有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血压波动时鼻出血可能更为严重,且出血不易控制。
3.牙龈出血:牙龈组织富含血管,在刷牙、咀嚼硬物或轻轻触碰牙龈时,就可能出现出血。出血可为少量血丝,也可为较多鲜血,有时可自行停止,但容易反复发作。儿童在换牙期,牙龈组织较为脆弱,更容易出现牙龈出血。女性在孕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牙龈组织对局部刺激的反应性增强,牙龈出血的发生率会增加。长期吸烟的人群,牙龈组织健康状况较差,更容易出现牙龈出血,且出血后愈合相对较慢。有牙周疾病史的患者,牙龈炎症本身会导致牙龈出血,合并血液病时出血症状会加重。
三、发热相关症状
1.低热:血液病患者由于白细胞数量或功能异常,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感染初期可能表现为低热,体温一般在37.3℃38℃之间。低热可能持续存在,也可能呈间歇性发作。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低热时可能表现为烦躁、哭闹、食欲减退等。老年人由于机体反应能力下降,低热时可能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容易被忽视。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的人群,机体抵抗力差,更容易出现低热症状。有免疫系统疾病史的患者,本身免疫功能紊乱,低热可能是病情活动或合并感染的表现。
2.高热:当感染加重或病情进展时,患者可能出现高热,体温可超过39℃。高热时患者可伴有寒战、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小儿高热时容易出现惊厥,对大脑造成一定损伤。女性在孕期高热可能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生活中过度劳累、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使机体免疫力进一步下降,高热持续时间可能更长,病情更难控制。有慢性肺部疾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高热可能会诱发原有疾病加重,增加治疗难度。
四、淋巴结和肝脾肿大相关症状
1.淋巴结肿大:可发生于全身各处淋巴结,常见于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肿大的淋巴结可单个或多个存在,大小不一,质地可软可硬,一般无明显疼痛,部分患者可能有压痛。小儿淋巴结肿大可能是反应性增生,也可能是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表现,需要仔细鉴别。老年人淋巴结肿大需要警惕恶性肿瘤转移的可能。长期处于环境污染严重地区的人群,接触有害物质机会增多,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可能相对较高。有感染性疾病史的患者,如结核、EB病毒感染等,可能遗留淋巴结肿大,需要与血液病导致的淋巴结肿大相区分。
2.肝脾肿大:患者可能自觉腹部胀满、不适,有时可在右上腹或左上腹摸到肿大的肝脏或脾脏。肝脾肿大程度不同,轻度肿大时可能无明显症状,重度肿大时会压迫周围组织和器官,影响消化功能,导致食欲不振、腹胀、腹痛等症状。儿童肝脾相对成人较大,判断肝脾肿大时需要结合年龄和超声等检查结果。女性在孕期,由于子宫增大,可能会影响对肝脾大小的触诊判断。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本身可能存在肝脏损伤,肝脾肿大可能与酒精性肝病和血液病共同作用有关。有肝脏疾病史或血液系统疾病家族史的患者,出现肝脾肿大时需要高度重视,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