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系统疾病,包括红细胞疾病(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白细胞疾病(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白血病,其中白血病又分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包括慢性髓系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出血性疾病(血管性紫癜、血小板疾病、凝血障碍性疾病,血管性紫癜包括过敏性紫癜、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小板疾病包括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凝血障碍性疾病包括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症)。
一、红细胞疾病
(一)贫血性疾病
1.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的贫血。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关键原料,当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贮存铁耗尽,继之红细胞内铁缺乏,最终引起缺铁性贫血。其发病与铁摄入不足(如婴幼儿、青少年生长发育快,需铁量增加,若饮食中铁含量不足易发病;育龄女性因月经失血等原因易缺铁)、吸收障碍(如胃肠道疾病可影响铁的吸收)、丢失过多(如慢性失血,如月经过多、消化道出血等)等因素相关。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铁、铁蛋白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
2.巨幼细胞贫血:主要是由于叶酸或维生素B缺乏或某些影响核苷酸代谢的药物导致细胞核DNA合成障碍所致的贫血。叶酸和维生素B是DNA合成过程中重要的辅酶,缺乏时会使DNA合成受阻,细胞分裂增殖速度减慢,导致巨幼细胞贫血。常见于长期素食者、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者(如患有胃肠道疾病影响叶酸和维生素B吸收)、妊娠期妇女等。实验室检查可见叶酸或维生素B水平降低,骨髓中出现巨幼红细胞等改变。
(二)红细胞增多症
1.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以红细胞异常增殖为主。发病机制与骨髓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殖有关,导致红细胞生成素(EPO)相对不足或绝对不受正常反馈调节,使红细胞持续增多。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略多于女性。患者可出现面色潮红、头痛、眩晕等症状,血液检查可见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明显升高,红细胞压积增高。
二、白细胞疾病
(一)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
1.白细胞减少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4×10/L。多种原因可引起,如感染(病毒感染常导致白细胞减少)、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物理化学因素损伤(如射线、化学毒物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或有乏力、头晕等非特异性表现。实验室检查主要是白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
2.粒细胞缺乏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低于0.5×10/L。多由药物、化学物质、感染等因素引起,起病急,患者易发生严重感染,如口腔炎、肺炎、败血症等,表现为高热、寒战、咽痛等症状。实验室检查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
(二)白血病
1.急性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并抑制正常造血,可广泛浸润肝、脾、淋巴结等各种脏器。根据受累的细胞系列可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等亚型。儿童及青少年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高发人群,而急性髓系白血病在各年龄段均有发病。患者常出现贫血(如面色苍白、乏力等)、出血(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等)、发热(多为感染引起)等症状,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异常,骨髓穿刺检查可见大量原始及幼稚细胞。
2.慢性白血病
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是一种发生在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骨髓增殖性肿瘤,主要涉及髓系细胞。费城染色体(Ph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是其特征性改变。多见于中年人,起病缓慢,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乏力、盗汗、体重减轻等代谢亢进表现,以及脾肿大等,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显著增多,骨髓穿刺可见粒细胞显著增多,以中性中幼粒、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居多。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一种进展缓慢的B淋巴细胞增殖性肿瘤,主要累及外周血、骨髓、淋巴结和脾脏等。多见于老年人,起病隐匿,早期常无自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贫血、感染等表现,血常规可见淋巴细胞增多,骨髓穿刺可见淋巴细胞显著增多。
三、出血性疾病
(一)血管性紫癜
1.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因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反应,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及通透性增加,血液渗出,产生紫癜、黏膜及某些器官出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随后出现皮肤紫癜(多见于下肢及臀部,对称分布)、腹痛、关节痛、血尿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见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血小板计数、功能及凝血相关检查正常。
2.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主要缺陷是皮肤、黏膜毛细血管和微静脉的管壁结构异常,导致局部血管扩张、易破裂出血。自幼发病,可有鼻出血、皮肤黏膜出血等表现,病变部位血管造影可见毛细血管扩张等改变。
(二)血小板疾病
1.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由于患者体内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过多和生成减少。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多见于儿童,常在上呼吸道感染等感染史后突然发病,起病急,可有皮肤紫癜、鼻出血、牙龈出血等表现,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慢性型多见于成人,女性多于男性,起病隐匿,出血症状相对较轻,血小板计数常反复减少。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一种罕见的微血管血栓出血综合征,发病机制主要是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缺乏,导致血小板血栓形成,引起微血管病性溶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系统症状、发热及肾功能损害等典型表现,多见于成人,病情凶险。
2.血小板增多症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骨髓增殖性疾病,以血小板持续增多及形态功能异常为特征,发病机制与骨髓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殖有关。多见于中老年人,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或有出血(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等)、血栓形成(如肢体血管血栓形成可引起肢体疼痛、麻木等)等表现,血常规可见血小板计数显著升高,骨髓穿刺可见巨核细胞显著增多。
(三)凝血障碍性疾病
1.血友病:是一组因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包括血友病A(因子Ⅷ缺乏)和血友病B(因子Ⅸ缺乏),均为X连锁隐性遗传,男性发病,女性传递。患者主要表现为自发性或轻微创伤后出血不止,常见关节、肌肉、深部组织出血,可导致关节畸形等严重并发症,实验室检查可见凝血时间延长,凝血因子活性降低等。
2.维生素K缺乏症:维生素K是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合成所需的辅酶,缺乏时可导致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引起出血倾向。常见于新生儿(由于新生儿肠道菌群尚未建立,维生素K合成不足;母亲孕期使用某些药物可影响维生素K通过胎盘)、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者(肠道菌群受抑制,维生素K合成减少)等,患者可出现皮肤瘀斑、鼻出血、消化道出血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见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