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分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CML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有Ph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发病与该融合蛋白致信号通路激活、细胞周期调控异常有关;CLL起源于单克隆性B淋巴细胞增殖,与B细胞分化凋亡异常及微环境影响相关。临床表现上,CML慢性期有乏力等症状及脾大等体征,加速期和急变期有相应严重表现;CLL早期无症状,进展期有全身症状及淋巴结、肝脾肿大等体征。诊断靠血常规、骨髓穿刺及细胞遗传学、免疫表型分析等。治疗中,CML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CLL有观察等待、化疗、免疫治疗等。儿童、老年、女性慢性白血病各有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病情进展可能快,老年需评估身体状况选温和方案,女性要考虑妊娠等特殊情况。
一、慢性白血病的定义
慢性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其病变主要累及骨髓造血细胞,表现为骨髓中粒细胞或淋巴细胞等克隆性增殖,逐渐浸润肝、脾、淋巴结等髓外组织,最终导致正常造血功能受抑制。根据细胞来源不同,慢性白血病主要分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一)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费城染色体(Ph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是其特征性改变,约95%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存在Ph染色体,该染色体是9号染色体长臂上的原癌基因ABL易位至22号染色体长臂的断裂点簇集区(BCR)形成的。
(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主要起源于单克隆性B淋巴细胞增殖,其发生与B细胞的异常分化、凋亡受阻等因素相关,患者外周血、骨髓、脾脏和淋巴结等部位出现大量克隆性小淋巴细胞积聚。
二、慢性白血病的发病机制
(一)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发病机制
1.Ph染色体与BCR-ABL融合基因:Ph染色体形成后,BCR-ABL融合基因编码产生的融合蛋白具有持续的酪氨酸激酶活性,激活多种信号传导通路,如RAS-MAPK通路、PI3K-AKT通路等,这些通路参与细胞的增殖、存活、迁移等过程,导致髓系造血干细胞异常增殖,进而引发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2.细胞周期调控异常:融合蛋白还会影响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和功能,使得白血病细胞的细胞周期进程发生改变,细胞不断增殖而无法正常进入凋亡程序,导致骨髓中白血病细胞大量积聚。
(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病机制
1.B细胞分化凋亡异常: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B细胞存在分化障碍,处于相对成熟但功能异常的阶段,同时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或功能出现异常,如B细胞淋巴瘤-2(Bcl-2)家族蛋白失衡,Bcl-2等抗凋亡蛋白高表达,抑制了白血病细胞的凋亡,使其在体内持续存活并增殖。
2.微环境影响:骨髓、脾脏等微环境中的细胞因子、细胞黏附分子等因素也参与了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例如,骨髓微环境中的基质细胞可以分泌一些细胞因子,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等,促进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的存活和增殖。
三、慢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
(一)慢性髓细胞白血病临床表现
1.慢性期表现
症状:多数患者起病隐匿,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乏力、盗汗、消瘦等代谢亢进的表现,由于脾脏肿大可能会有左上腹坠胀感。
体征:最突出的体征是脾脏肿大,可达脐平面甚至更低,肝脏也可轻度肿大,约半数患者有胸骨压痛。
2.加速期表现:患者可出现发热、体重减轻、进行性贫血、出血倾向加重等,脾脏进行性肿大,原来治疗有效的药物出现耐药。
3.急变期表现:与急性白血病类似,患者出现高热、严重贫血、出血、感染等表现,脾脏迅速肿大,淋巴结明显肿大等。
(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表现
1.症状:早期常无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出现乏力、疲倦、消瘦、盗汗等全身症状,还可能因淋巴结肿大出现相应部位的压迫症状,如纵隔淋巴结肿大可引起咳嗽、呼吸困难等,腹腔淋巴结肿大可导致腹痛、腹胀等。
2.体征:全身淋巴结肿大是常见体征,以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为主,质地中等,可活动,晚期相互融合。肝脏、脾脏可轻度至中度肿大。
四、慢性白血病的诊断
(一)慢性髓细胞白血病诊断
1.血常规检查:慢性期白细胞显著增高,常>20×10/L,甚至可高达100×10/L以上,以中性中幼粒、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居多,血小板常增多,晚期可减少;血红蛋白早期多正常,晚期降低。
2.骨髓穿刺检查:骨髓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以粒系为主,中性中幼粒、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明显增多,原始粒细胞<10%。
3.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查:Ph染色体检测阳性,或BCR-ABL融合基因检测阳性可确诊。
(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
1.血常规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通常>10×10/L,淋巴细胞比例≥50%,绝对值≥5×10/L,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
2.骨髓穿刺检查: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淋巴细胞≥40%,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
3.免疫表型分析: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血病细胞通常表达CD19、CD20、CD5、CD23等抗原,而CD10、FMC7等抗原通常阴性。
五、慢性白血病的治疗
(一)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治疗
1.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伊马替尼等TKI是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期的首选治疗药物,通过抑制BCR-ABL融合蛋白的酪氨酸激酶活性,阻断相关信号通路,使白血病细胞凋亡,患者的血液学缓解率和细胞遗传学缓解率较高。
2.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有合适供体的患者,尤其是年轻、处于加速期或急变期的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是治愈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唯一方法,但移植相关风险较高。
(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
1.观察等待:对于无症状或低肿瘤负荷的早期患者,可选择观察等待,定期复查血常规、骨髓等指标。
2.化疗:对于有治疗指征的患者,如出现进行性淋巴细胞增多、淋巴结肿大明显、脾脏进行性肿大、贫血或血小板减少等,可采用化疗,常用药物有苯丁酸氮芥、氟达拉滨等。
3.免疫治疗:利妥昔单抗等单克隆抗体可用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通过与白血病细胞表面的CD20抗原结合,介导免疫反应杀伤白血病细胞。
六、不同人群慢性白血病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慢性白血病
儿童慢性白血病相对少见,多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起病可能较隐匿,但病情进展可能相对较快。在治疗上,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愈儿童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重要手段,但移植相关的感染、生长发育障碍等并发症需要密切关注和妥善处理。
(二)老年慢性白血病
老年慢性白血病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时,要充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耐受性,选择相对温和的治疗方案,避免过度治疗带来的不良影响。例如,对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老年患者,若病情处于早期且无明显症状,可能更倾向于观察等待或选择对身体负担较小的化疗方案。
(三)女性慢性白血病患者
女性慢性白血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考虑妊娠等特殊情况。如果在治疗期间怀孕,需要综合评估胎儿健康和孕妇病情,部分药物可能对胎儿有不良影响,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关注妊娠对患者自身病情的影响,如妊娠可能导致免疫状态改变等,从而影响白血病的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