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积液是腹腔内液体异常增多,常见病因有肝脏疾病(肝硬化、肝癌等)、心血管疾病(慢性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等)、腹膜疾病(结核性腹膜炎、腹膜恶性肿瘤等)、肾脏疾病(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等)及其他原因(低蛋白血症、腹腔内出血等)。临床表现有腹胀、呼吸困难等症状及腹部膨隆、移动性浊音阳性等体征。诊断方法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腹水检查)、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治疗原则是针对病因治疗(如肝脏疾病相关腹腔积液的肝硬化患者限制钠水摄入、使用利尿剂等,心血管疾病相关腹腔积液的慢性右心衰竭患者改善心功能等)和对症支持治疗(补充白蛋白、营养支持),特殊人群儿童和老年人治疗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和基础疾病等情况。
一、腹腔积液的定义
腹腔积液是指腹腔内积聚了过多的液体。正常情况下,腹腔内有少量起润滑作用的液体,当各种原因导致腹腔内液体量异常增多时,就形成了腹腔积液。
二、常见病因
1.肝脏疾病
肝硬化:是引起腹腔积液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肝硬化时,肝脏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门静脉压力升高,导致腹腔内脏血管床静水压增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而漏入腹腔;同时,肝脏合成白蛋白能力下降,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也促使液体漏入腹腔。例如,大量的临床研究显示,在肝硬化患者中,约75%以上会出现腹腔积液。
肝癌:肝癌患者出现腹腔积液可能与肿瘤侵犯腹膜、门静脉或肝静脉癌栓形成导致门静脉高压、低蛋白血症等因素有关。随着肿瘤的进展,腹腔积液的发生率也会增加。
2.心血管疾病
慢性右心衰竭:右心衰竭时,体循环淤血,静脉回流受阻,导致腹腔内脏血管静水压升高,液体漏出形成腹腔积液。据统计,约有30%-40%的慢性右心衰竭患者会出现腹腔积液。
缩窄性心包炎:心包膜增厚、僵硬,限制了心脏的舒张功能,使静脉回流受阻,进而引起腹腔积液等体循环淤血表现。
3.腹膜疾病
结核性腹膜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腹膜,引起腹膜炎症反应,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大量液体形成腹腔积液。在结核性腹膜炎患者中,腹腔积液较为常见,且积液多为渗出液。
腹膜恶性肿瘤:如腹膜间皮瘤、腹腔内转移瘤等,肿瘤细胞种植于腹膜,刺激腹膜产生大量渗出液,从而形成腹腔积液。
4.肾脏疾病
肾病综合征:由于大量蛋白尿导致血浆蛋白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液体从血管内渗入腹腔;同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等因素也参与腹腔积液的形成。肾病综合征患者中腹腔积液的发生率较高,尤其在病情严重、大量蛋白尿难以控制时。
肾小球肾炎:严重的肾小球肾炎可导致肾功能不全,水钠潴留,进而引起腹腔积液,但相对来说其引起腹腔积液的发生率较肝硬化等疾病低。
5.其他原因
低蛋白血症:多种原因导致血浆白蛋白水平显著降低,如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等,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使得血管内液体向组织间隙渗出,包括腹腔,从而形成腹腔积液。
腹腔内出血:如肝脾破裂、腹腔内血管破裂等,血液积聚在腹腔内可引起腹腔积液,此时积液多为血性。
三、腹腔积液的临床表现
1.症状
腹胀:是最常见的症状,随着腹腔积液量的增多,腹胀感逐渐加重。患者可能会感觉腹部膨隆,行动不便。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儿童可能因腹胀出现食欲减退、哭闹不安等表现;老年人可能因腹胀导致活动耐力下降,生活质量降低。
呼吸困难:当腹腔积液量较多时,膨隆的腹部可能会向上压迫膈肌,导致胸腔容积减小,影响肺的通气功能,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尤其在平卧时可能加重,被迫采取半卧位或坐位以缓解症状。
其他症状:如果是由肝脏疾病引起的腹腔积液,可能伴有乏力、黄疸、肝区疼痛等表现;由心血管疾病引起的,可能伴有心悸、气短、下肢水肿等症状;由感染性原因引起的,可能伴有发热等全身感染症状。
2.体征
腹部膨隆:视诊可见腹部外形增大,呈蛙腹状或球状。
移动性浊音阳性:当腹腔内积液量超过1000ml时,可通过移动性浊音检查发现。患者仰卧位时,腹中部叩诊呈鼓音,两侧呈浊音;侧卧位时,下侧腹部叩诊呈浊音,上侧腹部呈鼓音。
液波震颤阳性:当腹腔内有大量积液时,用手叩击一侧腹部,另一侧腹部可感到液波震颤。
四、腹腔积液的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
除上述视诊、触诊、叩诊发现的体征外,医生还会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了解患者全身一般情况,如生命体征、营养状况等,以初步判断可能的病因。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了解患者是否有感染、贫血等情况。如结核性腹膜炎患者可能有白细胞计数及淋巴细胞比例升高;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可能有血小板、白细胞减少等。
生化检查:包括肝功能、肾功能、白蛋白、电解质等检测。肝功能异常常见于肝脏疾病引起的腹腔积液;肾功能异常提示肾脏疾病可能;白蛋白降低提示低蛋白血症相关病因;电解质紊乱可反映患者体内酸碱平衡及电解质情况,如腹腔积液患者常因大量液体丢失出现钠、钾等电解质紊乱。
腹水检查:是诊断腹腔积液的重要方法。通过腹腔穿刺抽取腹水进行检查,包括腹水常规、生化、细胞学、细菌培养等。如果腹水常规提示为渗出液,常见于结核性腹膜炎、腹膜恶性肿瘤等;如果是漏出液,常见于肝硬化、心力衰竭等引起的腹腔积液;腹水细胞学检查发现癌细胞提示腹膜恶性肿瘤;腹水细菌培养阳性则提示感染性腹腔积液,如结核性腹膜炎或细菌性腹膜炎等。
3.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明确腹腔内积液的量,还能协助判断腹腔内是否有占位性病变、肝脏和脾脏的形态结构等,是简便、无创的检查方法,常用于腹腔积液的初步筛查及动态观察。
CT检查:对于腹腔内病变的诊断价值较高,可更清晰地显示肝脏、胰腺、腹膜等部位的病变情况,有助于明确腹腔积液的病因,如发现肝脏肿瘤、腹膜转移灶等。
磁共振成像(MRI):对腹腔内病变的诊断有一定优势,尤其是对一些软组织病变的显示较CT更具特色,对于诊断复杂的腹腔积液病因有一定帮助,但相对费用较高,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
五、腹腔积液的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肝脏疾病相关腹腔积液:对于肝硬化患者,需注意休息、限制钠和水的摄入,同时根据病情可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螺内酯等,但具体药物使用需根据患者情况由医生决定),对于大量腹腔积液或难治性腹腔积液还可考虑腹腔穿刺放液、腹水浓缩回输等治疗;肝癌患者则根据病情可选择手术、介入治疗、靶向治疗等针对肿瘤的治疗措施。
心血管疾病相关腹腔积液:慢性右心衰竭患者需改善心功能,通过利尿、强心、扩血管等治疗措施减轻体循环淤血,从而减少腹腔积液;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则多需手术治疗解除心包缩窄。
腹膜疾病相关腹腔积液:结核性腹膜炎需规范抗结核治疗;腹膜恶性肿瘤则根据病情可选择化疗、腹腔内灌注治疗等。
肾脏疾病相关腹腔积液:肾病综合征患者需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减少蛋白尿,提高血浆白蛋白水平,同时利尿等治疗;肾小球肾炎患者根据病理类型等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控制病情,减少腹腔积液。
2.对症支持治疗
补充白蛋白:对于低蛋白血症引起的腹腔积液,适当补充白蛋白可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减少腹腔积液的形成。
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尤其是蛋白质等,以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机体抵抗力,有助于疾病的恢复。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营养支持的方式和量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需要保证足够的热量、蛋白质及各种维生素的摄入以满足生长发育需求;老年人则需注意营养均衡,避免营养不良加重病情。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者出现腹腔积液时,由于其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诊断和治疗需更加谨慎。要仔细寻找病因,避免过度使用可能对儿童肝肾功能有影响的药物。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儿童的营养状况、水电解质平衡等。老年人出现腹腔积液时,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腹腔积液的同时,要注意对其他基础疾病的管理,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在使用药物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老年人肝肾功能的影响。同时,老年人行动不便,要注意预防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如压疮、肺部感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