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属于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指胃黏膜在长期刺激下出现慢性炎症,但尚未发生胃黏膜萎缩。
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呈红白相间、以红为主的花斑样改变,可能伴有糜烂或胆汁反流。其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饮酒、高盐饮食、精神压力大等因素相关。这些因素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胃酸和胃蛋白酶直接损伤胃黏膜,引发炎症。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可出现上腹部隐痛、腹胀、嗳气、反酸、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症状。症状通常与进食相关,如餐后加重或空腹时缓解。
治疗以去除病因、缓解症状为主,包括根除幽门螺杆菌(若阳性)、抑酸护胃、促进胃动力等,常用药物有奥美拉唑、莫沙必利等。多数患者经规范治疗后预后良好,但若长期忽视或反复刺激,可能进展为萎缩性胃炎,增加胃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