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并非绝对遗传。
多项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具有较高的遗传度。家系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亲属患该病的风险显著高于一般人群,且血缘关系越近,患病风险越高。
精神分裂症并非单基因遗传病,其遗传方式较为复杂,涉及多个基因的相互作用,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疾病。目前研究发现,多个染色体区域上的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有关,这些基因可能通过影响神经发育、神经递质代谢、突触功能等多种生物学过程,增加个体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
尽管遗传因素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有重要影响,但环境因素同样不可忽视。环境因素包括胎儿期的感染、营养不良、出生时的并发症,以及童年期的创伤经历、成长环境、生活压力等。例如,母亲在孕期感染病毒,可能会影响胎儿的大脑发育,增加其成年后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童年期经历过重大的生活事件,如父母离异、被虐待等,也可能成为精神分裂症的诱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