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解质紊乱是指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如钠、钾、钙等)的平衡遭到破坏,其引发原因多样,主要有水分摄入或排出异常、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药物因素等。
1.水分摄入或排出异常
长时间高温作业、剧烈运动后大量出汗,或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引流体液等,会导致水分大量丢失,若未及时补充,可引起脱水,进而造成电解质浓度改变。相反,饮水过多且肾脏排水功能受限时,会出现水中毒。
2.肾脏疾病
肾脏是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的重要器官。慢性肾病、急性肾衰竭等疾病会影响肾脏对水分和电解质的重吸收与排泄功能,导致水钠潴留、高钾血症或低钾血症等。
3.内分泌疾病
如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醛固酮增多症等,会影响体内激素水平,干扰水盐代谢,破坏水电解质平衡。
4.药物因素
长期使用利尿剂、糖皮质激素、某些抗生素等药物,可能影响肾脏对电解质的排泄和重吸收,引发水电解质紊乱。
若出现口渴、乏力、心律失常、抽搐等水电解质紊乱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血生化等检查,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切勿自行处理,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