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的区别包括定义与发病部位、临床表现、发病原因与危险因素。
1.定义与发病部位
十二指肠溃疡主要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十二指肠黏膜层和肌层的缺损。该部位黏膜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袭作用较强,当黏膜的防御和修复机制被破坏时,易形成溃疡。
胃溃疡是指发生在胃角、胃窦、贲门和裂孔疝等部位的溃疡,是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后形成的慢性溃疡。胃黏膜屏障功能减弱、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可导致溃疡发生。
2.临床表现
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具有明显的节律性,多在空腹时发作,如早餐后2-3小时开始出现上腹痛,进食后缓解;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夜间痛,即在半夜醒来时感到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钝痛、胀痛、灼痛或剧痛等。
胃溃疡疼痛节律性不如十二指肠溃疡明显,疼痛多在餐后半小时至1小时出现,持续1-2小时后逐渐缓解,下次进食后又重复出现。疼痛部位多位于上腹部正中或偏左。
3.发病原因与危险因素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病因之一,感染率较高。幽门螺杆菌可破坏十二指肠黏膜的保护机制,使黏膜更容易受到胃酸的侵蚀。
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是胃溃疡的重要病因,但感染率相对十二指肠溃疡略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胃酸分泌通常较高,胃酸分泌过多是导致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胃酸的高分泌状态可持续刺激十二指肠黏膜,使其受损。胃溃疡胃酸分泌一般正常或稍低,胃溃疡的发生更多与胃黏膜防御机制减弱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