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炎和慢性肠炎的全部为定义和病程、临床表现、诊断方法。
1.定义和病程
急性肠炎起病急骤,通常是由于进食了被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污染的食物或水,或是对某些食物过敏等因素引起。病程较短,一般在两周以内,多数患者在数天内即可恢复。
慢性肠炎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感染因素未彻底治愈、自身免疫因素、肠道菌群失调、遗传因素等有关。病程漫长,一般超过两个月,病情容易反复发作。
2.临床表现
急性肠炎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部位多在脐周。腹泻较为频繁,每日可达数次至数十次,粪便多为糊状或水样便。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发热、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慢性肠炎症状相对较轻且不典型。腹痛程度一般较急性肠炎轻,多为隐痛或胀痛,疼痛部位不固定。腹泻一般为间断性发作,粪便可呈糊状或稀便,有时可见黏液,但脓血便相对较少。部分患者可能伴有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3.诊断方法
急性肠炎根据患者近期的饮食史、典型的临床表现,如突然发作的腹痛、腹泻等,一般不难诊断。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可能升高,粪便常规可见白细胞、红细胞等。必要时可进行粪便细菌培养,以明确病原体。
慢性肠炎诊断相对复杂,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结果。除了粪便常规、血常规等检查外,还可能需要进行结肠镜检查、小肠镜检查、肠道钡剂造影等,以明确肠道病变的部位、性质和程度。同时,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慢性腹泻的疾病,如肠道肿瘤、炎症性肠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