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炎和胃炎的区别为定义、症状、病因。
1.定义
肠胃炎是指胃黏膜和肠黏膜发炎,通常由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或食物过敏等引起,涉及胃和肠道两个部位的炎症。
胃炎主要是胃黏膜的炎症,可由多种因素引发,如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刺激、酒精、自身免疫等,病变部位主要集中在胃部。
2.症状
肠胃炎典型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部分患者腹泻较为严重,呈水样便,还可能伴有发热、寒战、乏力等全身症状。由于肠道炎症,患者可能会有明显的肠鸣音亢进。儿童和老年人由于身体抵抗力较弱,症状可能更为严重,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有不良饮食习惯、长期劳累的人群,症状发作可能更频繁且程度更重。
胃炎主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灼痛等,还可能伴有腹胀、嗳气、反酸、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一般无明显腹泻症状,但如果病情严重,也可能出现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经常大量饮酒、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人群,胃炎症状可能会反复出现。
3.病因
肠胃炎常见病因是感染,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食用不洁食物、饮用被污染的水容易引发感染。此外,食物过敏、食物中毒也可导致肠胃炎。儿童在集体环境中,如幼儿园,容易因交叉感染而患肠胃炎;老年人由于肠道功能衰退,对病原体的抵抗力下降,也易发病。
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约半数以上的胃炎患者与此有关。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会损伤胃黏膜。大量饮酒、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也会诱发胃炎。有胃炎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