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可以采取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社会支持利用、正念与放松训练等措施治疗。
1、药物治疗
抗焦虑药物是主要治疗手段,常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舍曲林、帕罗西汀)或苯二氮类药物(如劳拉西泮、阿普唑仑)。前者需持续服用2-4周起效,适合长期控制症状;后者起效快但易成瘾,通常用于急性焦虑发作时短期使用,需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
2、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是首选心理干预方式,通过识别和纠正负面思维模式、调整行为反应来缓解焦虑。例如,针对广泛性焦虑患者,治疗师会引导其区分现实威胁与过度担忧,并训练放松技巧;暴露疗法则适用于特定恐惧症,帮助患者逐步适应引发焦虑的情境。
3、生活方式调整
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能调节神经递质平衡,缓解焦虑症状。建议每日保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次30分钟以上。同时减少咖啡因、酒精摄入,这些物质可能加剧躯体化症状。
4、社会支持利用
与家人、朋友保持沟通,分享情绪体验,能降低孤独感并获得实际帮助。加入焦虑症患者互助小组,通过同辈支持增强治疗信心。若因焦虑影响工作或学习,可与上级或老师沟通调整任务安排,避免过度压力。
5、正念与放松训练
每日进行10-15分钟正念冥想,专注呼吸或身体感受,减少对过去或未来的担忧。渐进式肌肉放松法通过交替紧张和放松肌肉群,降低躯体紧张度。这些技巧需长期练习,逐渐形成应对焦虑的自动化反应模式。
若出现自伤念头、持续失眠或功能严重受损,应立即前往精神心理科就诊。自行停药可能导致症状反弹,调整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