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出血症状包括便血、呕血、黑便、腹痛、全身症状等。
1.便血
下消化道出血(如结肠、直肠出血)多表现为便血,血液颜色鲜红或暗红,可混有黏液或粪便。若出血量大、速度快,血液未被肠道充分消化,会直接排出鲜红色血便;若出血较慢,血液在肠道停留时间较长,可能呈暗红色或果酱样。
2.呕血
上消化道出血(如胃、十二指肠出血)量较大时,血液会经口腔呕出。出血量少且速度慢时,呕血多呈咖啡色或棕褐色,因血液在胃内被胃酸作用形成正铁血红蛋白;出血量大且急时,可呕出鲜红色血液,常混有食物残渣。
3.黑便
上消化道出血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经肠道细菌作用,与硫化物结合形成黑色的硫化亚铁,导致大便变黑,呈柏油样,质软且富有光泽,常伴有特殊腥臭味。若出血量较少,可能仅表现为黑便而无呕血。
4.腹痛
出血部位的炎症、溃疡或肿瘤等病变,会刺激胃肠道黏膜或平滑肌,引发腹痛。胃溃疡出血常表现为上腹部隐痛或烧灼感,十二指肠出血可能出现空腹时上腹部疼痛;肠道出血若伴随肠道痉挛,可出现阵发性腹痛,疼痛部位多与出血部位相关。
5.全身症状
短时间内大量出血会导致失血性休克,表现为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出冷汗、心慌、血压下降等。慢性少量出血则可能引起贫血,出现面色萎黄、精神不振、活动后气短等症状,长期可影响身体发育和器官功能。
肠胃出血并非小问题,上述表现往往是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一旦出现呕血、黑便、便血等情况,需立即停止进食进水,保持安静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加重出血。同时,应尽快就医,通过胃镜、肠镜等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和原因,及时开展针对性治疗,以免因延误诊治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