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和胃糜烂的区别为病因、症状和诊断。
1.病因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溃疡主要病因之一,该细菌可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使胃酸对胃黏膜的侵蚀作用增强;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也会增加胃溃疡的发病风险,这类药物会抑制胃黏膜的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的防御功能;此外,胃酸分泌过多、遗传因素、精神压力过大、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酗酒、过度食用辛辣食物)等也可能诱发胃溃疡。
应激因素是胃糜烂的常见病因,如严重创伤、大手术、败血症等,会引起胃黏膜微循环障碍、缺氧,导致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药物刺激同样可能引发,除了非甾体抗炎药,某些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等也可能损伤胃黏膜;酒精刺激、幽门螺杆菌感染等也会导致胃糜烂。
2.症状
胃溃疡典型症状为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钝痛、胀痛、灼痛或剧痛等,疼痛多在餐后1小时内出现,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直至下餐进食后再复现上述节律。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反酸、嗳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呕血、黑便等并发症。
胃糜烂多数患者症状不明显,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部隐痛、胀满、恶心、呕吐等非特异性消化不良症状,一般疼痛无明显规律,较少出现节律性疼痛。少数情况下,胃糜烂也可能引起消化道出血,但出血量通常较胃溃疡少。
3.诊断
胃镜检查是诊断胃溃疡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溃疡的部位、大小、形态、深度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排除恶性病变;X线钡餐检查也可用于诊断,胃溃疡在钡餐检查中可表现为龛影。
胃糜烂同样首选胃镜检查,胃镜下可见胃黏膜的糜烂灶,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表面有散在的糜烂点或片状糜烂。病理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变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