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一般通过病程、症状表现、病因等方法区分急性慢性肠炎。

1.病程
急性肠炎病程较短,通常起病急骤,一般在进食不洁食物后数小时至2-4小时内发病,整个病程多在2周以内。比如食用了被细菌污染的变质食物后,可能几个小时就会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
慢性肠炎病程较长,一般持续超过2个月,甚至可达数年。病情常呈反复发作,可能时轻时重。例如溃疡性结肠炎等慢性肠炎,患者可能长期存在腹泻、腹痛等症状,缓解期和发作期交替出现。有肠道手术史的患者,肠道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更易引发慢性肠炎,且病情控制相对困难。
2.症状表现
急性肠炎腹泻较为常见,可为稀水样便、黏液便,严重时可能出现脓血便。腹泻次数较多,一天可达数次甚至数十次。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疼痛部位多在脐周。疼痛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疼痛较为剧烈,可伴有发热、乏力、头痛等全身症状。发热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但在儿童中可能出现高热,增加惊厥的风险。
慢性肠炎腹泻症状相对较轻,多为间歇性发作,大便可呈糊状或稀便,有时可见黏液,但脓血便相对少见。腹痛程度较轻,多为隐痛或胀痛,疼痛部位不固定,可为脐周、下腹部等。部分患者可能有消瘦、乏力、失眠等全身症状,病情长期不愈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3.病因
急性肠炎常见的病因包括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病毒(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寄生虫感染。在夏季,食物容易变质,细菌滋生,人们食用后易引发急性细菌性肠炎;儿童在幼儿园等集体场所,容易感染诺如病毒等引起急性肠炎。食用过多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或暴饮暴食,都可能诱发急性肠炎。年轻人生活方式较为随意,经常吃外卖、喝冷饮,发生急性肠炎的几率相对较高。
急性肠炎治疗不彻底,病原体持续存在,可能转为慢性肠炎。例如,感染痢疾杆菌后未得到规范治疗,容易发展为慢性痢疾。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肠道组织,导致慢性炎症,这类疾病在青壮年人群中相对常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