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和胃癌的区别为定义与本质、症状、诊断。
1.定义与本质
胃炎是胃黏膜的炎症性病变,是一种良性疾病。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急性胃炎通常起病较急,常因应激、药物、酒精、创伤和物理因素等引起;慢性胃炎一般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十二指肠胃反流等因素长期作用导致胃黏膜反复损伤。
胃癌是指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主要起源于胃腺颈部干细胞,这些细胞在致癌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发生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和分化,形成肿瘤。
2.症状
急性胃炎患者多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胀满、恶心、呕吐,严重时可出现呕血、黑便等。慢性胃炎症状相对不典型,多数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有上腹部隐痛、饱胀、食欲不振、反酸、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胃黏膜病变程度并不一定一致,且症状的发作常与饮食、情绪等因素有关。
早期胃癌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少数人有恶心、呕吐或是类似溃疡病的上消化道症状,难以引起足够的重视。进展期胃癌可出现上腹痛、体重下降等不适,腹痛可呈持续性,不易缓解,还可能伴有食欲不振、乏力、呕血、黑便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腹部肿块、腹水、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体征。
3.诊断
胃炎主要依靠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组织检查来确诊。胃镜下急性胃炎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等表现;慢性胃炎可见胃黏膜色泽不均、颗粒状增殖及黏膜皱襞异常等。同时,还可通过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等方法检测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此外,血常规、粪便隐血试验等检查有助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及是否合并出血等并发症。
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胃镜下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的部位、形态,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肿瘤的类型和分期。影像学检查如X线钡餐检查、CT检查、MRI检查等对于判断胃癌的侵犯范围、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等情况有重要价值。血清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724(CA724)等可作为胃癌诊断的辅助指标,但特异性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