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的症状有疼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反酸烧心、嗳气等。治疗措施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
一、胃病的症状
1、疼痛
疼痛的性质多样,包括隐痛、刺痛、胀痛、剧痛等。例如,胃溃疡患者多表现为餐后痛,一般在进食后半小时到一小时出现,持续12小时后缓解;十二指肠溃疡则常为空腹痛,疼痛在两餐之间发生,进食后缓解。年龄方面,老年人对疼痛的敏感度可能较低,疼痛表现可能不典型。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若出现胃痛,可能与术后粘连等因素有关。
2、消化不良
表现为上腹部饱胀、早饱、食欲不振等。患者可能进食少量食物就感觉胃部胀满不适,消化食物的速度减慢。长期饮食不规律、喜食辛辣油腻食物的人群更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症状。女性在孕期由于体内激素变化,也可能出现明显的消化不良。
3、恶心呕吐
胃部不适可刺激呕吐中枢引起恶心、呕吐。幽门梗阻患者呕吐症状较为典型,呕吐物常为宿食,有酸臭味。儿童出现恶心呕吐时,由于其胃肠功能发育尚未完善,更易引起脱水等并发症。
4、反酸烧心
胃酸反流至食管可引起烧心感,即胸骨后或剑突下的烧灼感,同时伴有反酸,口腔内有酸性液体涌出。经常饮酒、喝咖啡、吃甜食的人群,容易出现胃酸分泌过多,导致反酸烧心症状。有食管裂孔疝病史的患者,也更易出现这种情况。
5、嗳气
胃内气体通过口腔排出,发出长而缓的声音。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等患者常出现嗳气症状。精神紧张、焦虑的人群,可能因吞咽空气过多而加重嗳气。
二、治疗
1、一般治疗
规律进食,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食物选择上,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咖啡等。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等。对于有乳糖不耐受的患者,应避免饮用牛奶。儿童的饮食应根据年龄和消化能力进行合理安排,避免食用过硬、过冷的食物。老年人由于胃肠蠕动减慢,可适当增加易消化食物的摄入。
2、药物治疗
抗酸药,如碳酸氢钠、铝碳酸镁等,可中和胃酸,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反酸等症状。抑酸药,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和H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能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黏膜修复。
儿童用药需谨慎,应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药物剂量。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儿童出现胃病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家长应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