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和腹泻的区别为定义和病因、症状表现、诊断方法。
1.定义和病因
痢疾是由痢疾杆菌、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痢疾杆菌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水和手等经口传播,进入人体后,侵袭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引起炎症和溃疡。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则通过摄入被包囊污染的食物或水感染人体,原虫在肠道内繁殖并侵犯肠壁组织。
腹泻是一种常见症状,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病因较为复杂,包括感染性因素,如病毒(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寄生虫感染;非感染性因素,如饮食不当(食用过多生冷、油腻食物)、食物过敏、药物副作用、肠道疾病(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等)以及全身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2.症状表现
痢疾典型症状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腹痛多为左下腹阵发性绞痛,这是由于病变主要累及乙状结肠和直肠。腹泻次数较多,每日可达十几次甚至数十次,但每次排便量少。黏液脓血便是痢疾的重要特征,这是因为肠道黏膜炎症、溃疡导致渗出和出血。里急后重感是指有便意但排便不畅,总有排不尽的感觉,这与直肠炎症刺激有关。此外,患者还可能伴有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严重时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和休克。
腹泻的症状主要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性状改变,可为稀便、水样便、糊状便等。根据病因不同,症状有所差异。感染性腹泻可能伴有发热、腹痛、呕吐等症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多为水样便,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可能有黏液,但一般无脓血。非感染性腹泻通常无发热或仅有低热,腹痛程度相对较轻,可能与饮食、过敏等因素相关,去除诱因后症状可缓解。
3.诊断方法
痢疾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患者出现典型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症状,结合近期有不洁饮食史或与痢疾患者接触史,应高度怀疑痢疾。实验室检查包括粪便常规检查,可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和脓细胞;粪便培养可检出痢疾杆菌或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是确诊的重要依据。此外,还可进行血常规检查,了解白细胞计数和分类情况,判断感染程度。
腹泻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症状和相关检查。详细询问患者的饮食情况、用药史、旅行史等,了解腹泻的起病时间、频率、粪便性状等。实验室检查包括粪便常规、粪便培养、血常规、血生化等,以明确病因。对于持续时间较长或病因不明的腹泻,可能需要进行结肠镜检查、小肠造影等进一步检查,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