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膀胱炎是因神经系统病变致膀胱功能障碍的疾病,核心特征为膀胱储尿和排尿功能异常,可能伴下尿路症状或上尿路损害,病因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外周神经病变及先天性因素等。临床表现有储尿期和排尿期症状,分型依据尿动力学检查结果。诊断需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原则包括保守治疗(行为训练、药物治疗、间歇导尿)和手术治疗(骶神经调控术、膀胱扩大术或尿流改道术)。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孕妇与哺乳期女性需注意相应事项。预防与长期管理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定期随访和心理支持。治疗需神经功能评估结合个体化方案,多学科协作共同制定计划。
一、什么是神经性膀胱炎
神经性膀胱炎(NeurogenicBladder)是指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导致膀胱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其核心特征是膀胱储尿和排尿功能异常,可能伴随下尿路症状(如尿频、尿急、尿失禁)或上尿路损害(如肾积水、肾功能不全)。该病并非由膀胱本身炎症引起,而是神经调控机制受损所致,常见病因包括脊髓损伤、脑卒中、糖尿病神经病变、多发性硬化症等。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1.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脊髓损伤(如胸腰段)、脑卒中、脑肿瘤等可导致支配膀胱的神经传导中断,引起逼尿肌过度活跃或反射亢进,表现为尿急、尿频甚至急迫性尿失禁。
2.外周神经病变
糖尿病神经病变、骶神经损伤(如分娩损伤)可能影响盆底神经功能,导致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出现排尿困难或尿潴留。
3.先天性因素
脊髓脊膜膨出、脊柱裂等先天性疾病可能影响神经发育,导致儿童期即出现膀胱功能障碍。
三、临床表现与分型
1.储尿期症状
尿频(日间>8次)、夜尿增多、急迫性尿失禁,可能伴随膀胱过度活动(OAB)症状。
2.排尿期症状
排尿困难、尿流细弱、尿不尽感,严重者可出现尿潴留,需导尿处理。
3.分型依据
根据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可分为:
逼尿肌过度活跃型:膀胱无抑制收缩,导致尿失禁。
逼尿肌无收缩型:膀胱无力排空,需间歇导尿。
混合型:兼具上述两种特征。
四、诊断方法
1.病史与体格检查
详细询问神经系统病史(如外伤、糖尿病史),检查下肢感觉运动功能及会阴部反射。
2.辅助检查
尿动力学检查:评估膀胱压力、尿流率及逼尿肌功能,是诊断金标准。
影像学检查:超声、MRI或CTU可观察上尿路扩张及膀胱形态。
尿常规与尿培养:排除感染性膀胱炎。
五、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
行为训练:定时排尿、膀胱再训练,适用于轻度功能障碍患者。
药物治疗:
抗胆碱能药物(如托特罗定):减少逼尿肌过度收缩。
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改善排尿阻力。
间歇导尿:适用于尿潴留患者,可降低肾积水风险。
2.手术治疗
骶神经调控术(SNM):通过植入电极刺激骶神经,改善膀胱功能。
膀胱扩大术或尿流改道术:针对严重病例,需个体化评估。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需警惕先天性脊柱裂或脊髓脊膜膨出,早期干预可保护肾功能。避免长期留置尿管,减少感染风险。
2.老年患者
合并糖尿病、脑卒中风险高,需加强血糖管理,预防神经病变进展。导尿时注意无菌操作,避免医源性感染。
3.孕妇与哺乳期女性
药物选择需谨慎,优先采用非药物治疗(如行为训练)。若需用药,需权衡利弊并咨询专科医师。
七、预防与长期管理
1.生活方式调整
控制体重、规律排尿、避免久坐,减少膀胱压力。
2.定期随访
每3~6个月复查尿动力学及肾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心理支持
尿失禁可能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需提供心理疏导及社会支持。
神经性膀胱炎的治疗需以神经功能评估为基础,结合个体化方案,长期管理可显著改善预后。患者应与泌尿外科、神经内科及康复科多学科协作,共同制定治疗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