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质性膀胱炎(IC)诊断需综合症状、病史及多维度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后确诊,关键检查项目包括病史采集与症状评估(记录核心及伴随症状、性别差异等)、体格检查与初步筛查(腹部及盆腔触诊、尿常规与尿培养、残余尿测定)、膀胱镜检查与水扩张试验(观察膀胱黏膜病变、进行水扩张试验等)、尿动力学检查(评估膀胱容量等、排除功能性尿道梗阻)和病理学检查(活检指征、病理特征、禁忌症);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女性、儿童、老年患者检查需注意相应风险;诊断后综合管理建议包括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和定期随访,且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与多学科检查,特殊人群要个体化评估检查风险。
一、间质性膀胱炎的诊断流程与检查项目
间质性膀胱炎(IC)的诊断需结合症状、病史及多维度检查,排除其他膀胱疾病后方可确诊。以下为关键检查项目及意义:
1.病史采集与症状评估
1.1核心症状:包括尿频(日间排尿≥8次)、夜尿(≥2次)、膀胱区疼痛或压迫感,且排尿后症状可部分缓解。
1.2伴随症状:性交痛、会阴部不适、慢性盆腔疼痛等。需详细记录病程、疼痛性质及诱发因素(如压力、饮食)。
1.3性别差异:女性患者更常见,但男性需与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等鉴别;老年患者需排查神经源性膀胱及药物副作用。
2.体格检查与初步筛查
2.1腹部及盆腔触诊:评估膀胱充盈度、压痛部位及范围,排除膀胱结石、肿瘤等占位性病变。
2.2尿常规与尿培养:排除尿路感染(细菌尿≥10⁵CFU/mL)及血尿(红细胞≥3个/HPF)。
2.3残余尿测定:通过超声或导尿法评估排尿后膀胱残余尿量,正常值≤50mL,异常者需考虑膀胱出口梗阻。
3.膀胱镜检查与水扩张试验
3.1麻醉下膀胱镜检查:观察膀胱黏膜是否存在Hunner病变(红色斑块状出血灶,覆盖纤维膜)、黏膜点状出血(“肾小球样”改变)。
3.2水扩张试验:膀胱内灌注生理盐水至40~60cmH₂O压力,维持3~5分钟,观察黏膜是否出现出血点或裂隙。阳性表现为黏膜点状出血覆盖率≥50%。
3.3注意事项:操作需在全麻下进行,避免膀胱过度充盈导致穿孔;术后需监测尿量及疼痛变化。
4.尿动力学检查
4.1膀胱测压:评估膀胱容量、顺应性及逼尿肌稳定性。IC患者常表现为膀胱容量减小(<150mL)、逼尿肌过度活动(非自主收缩频率≥5次/分钟)。
4.2尿道压力测定:排除功能性尿道梗阻(如膀胱颈梗阻、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
4.3适应症:适用于症状与检查结果不符或需鉴别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
5.病理学检查(活检)
5.1活检指征:膀胱镜发现Hunner病变或可疑肿瘤时需取组织送检。
5.2病理特征:显微镜下可见膀胱黏膜下层水肿、纤维化及肥大细胞浸润(>15个/HPF),上皮层正常或轻度增生。
5.3禁忌症:凝血功能障碍、急性尿路感染及膀胱容量过小者。
二、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妊娠期女性:膀胱镜检查及水扩张试验可能增加流产风险,需权衡利弊;尿动力学检查应在孕中晚期进行,避免压迫子宫。
2.儿童:IC罕见,需与神经源性膀胱、尿崩症鉴别;检查需在镇静下进行,避免创伤性操作。
3.老年患者: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者,检查前需评估心肺功能,避免长时间膀胱充盈导致血压波动。
三、诊断后的综合管理建议
1.非药物治疗:膀胱训练(延迟排尿)、盆底肌生物反馈治疗、饮食调整(避免咖啡因、酒精、辛辣食物)。
2.药物治疗:根据症状选择抗组胺药、三环类抗抑郁药或膀胱内灌注药物(如肝素、二甲基亚砜)。
3.定期随访:每3~6个月复查尿常规、超声及症状评分,监测病情进展及药物副作用。
间质性膀胱炎的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与多学科检查,避免过度依赖单一手段。特殊人群需个体化评估检查风险,确保安全与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