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质性膀胱炎(IC/BPS)是以慢性盆腔疼痛、膀胱区不适及尿频、尿急为主要表现的慢性非细菌性膀胱炎症性疾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但男性及儿童也可能患病。其核心特征包括膀胱壁纤维化、上皮屏障功能受损及神经源性炎症,病因涉及膀胱上皮屏障功能缺陷、神经源性炎症与神经重塑、自身免疫与遗传因素及其他诱因。临床表现包括膀胱区疼痛、尿频尿急等,诊断需满足膀胱区疼痛或不适≥6个月且伴其他症状,并排除其他疾病。治疗策略涵盖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特殊人群如妊娠期与哺乳期女性、老年患者、儿童与青少年需注意相应事项。患者需进行日常管理与预防,包括症状监测、定期随访及预防复发,多数患者症状可得到显著改善。
一、间质性膀胱炎的定义与核心特征
间质性膀胱炎(InterstitialCystitis/BladderPainSyndrome,IC/BPS)是一种以慢性盆腔疼痛、膀胱区不适及尿频、尿急为主要表现的慢性非细菌性膀胱炎症性疾病。其核心特征包括膀胱壁纤维化、上皮屏障功能受损及神经源性炎症,但无明确感染证据。该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男女发病率比例约为1:9),但男性及儿童也可能患病,病程呈波动性,可能持续数月至数年。
二、间质性膀胱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膀胱上皮屏障功能缺陷
膀胱黏膜中的糖胺聚糖层(GAG层)是保护膀胱免受尿液刺激的重要屏障。研究发现,约70%的IC/BPS患者存在GAG层缺损,导致尿液中的钾离子等刺激性物质渗透至膀胱壁,引发炎症反应。
2.神经源性炎症与神经重塑
膀胱感觉神经末梢的过度敏感是IC/BPS的重要机制。长期炎症刺激可能导致神经重塑,使患者对膀胱充盈的感知阈值降低,表现为尿频、尿急甚至急迫性尿失禁。
3.自身免疫与遗传因素
部分患者存在自身免疫抗体异常,如抗核抗体阳性。家族聚集性病例提示遗传因素可能参与发病,但具体基因尚未明确。
4.其他诱因
长期憋尿、盆腔手术史、膀胱过度扩张或感染后可能诱发IC/BPS。女性更年期激素水平变化也可能加重症状。
三、间质性膀胱炎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1.典型症状
(1)持续性或间歇性膀胱区疼痛,疼痛程度与膀胱充盈相关,排尿后缓解。
(2)尿频(日间≥8次,夜间≥2次),尿急,甚至急迫性尿失禁。
(3)性交痛、会阴部不适等盆腔疼痛综合征表现。
2.辅助检查
(1)尿常规:排除感染,白细胞计数多正常。
(2)膀胱镜检查:可见Hunner溃疡(约10%患者)或膀胱黏膜点状出血(红斑征)。
(3)钾离子敏感性试验:阳性提示膀胱上皮屏障功能缺陷。
(4)尿动力学检查:排除逼尿肌过度活动或其他下尿路功能障碍。
3.诊断标准
需满足以下条件:
(1)膀胱区疼痛或不适≥6个月,伴至少一种其他症状(尿频、尿急)。
(2)排除尿路感染、膀胱结石、肿瘤等其他疾病。
四、间质性膀胱炎的治疗策略
1.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管理:避免咖啡因、酒精、辛辣食物及酸性饮料(如柑橘类果汁),这些食物可能加重膀胱刺激症状。
(2)膀胱训练:通过定时排尿逐步延长排尿间隔,改善膀胱容量。
(3)压力管理:心理干预如认知行为疗法可缓解因症状导致的焦虑情绪。
2.药物治疗
(1)膀胱灌注药物:二甲基亚砜(DMSO)是唯一FDA批准的膀胱灌注药物,可减轻炎症和疼痛。
(2)口服药物:阿米替林、西咪替丁等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或抑制组胺释放缓解症状。
(3)免疫抑制剂:对合并自身免疫异常的患者,硫唑嘌呤等可能有效。
3.手术治疗
仅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且症状严重的患者,包括膀胱水扩张术、骶神经调控术等。手术需谨慎评估风险,可能引发并发症如膀胱穿孔或感染。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妊娠期与哺乳期女性
(1)妊娠期因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加重症状,需优先选择膀胱灌注等非口服治疗。
(2)哺乳期女性避免使用可能通过乳汁分泌的药物,如阿米替林。
2.老年患者
(1)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需慎用阿米替林等抗胆碱能药物,可能引发体位性低血压。
(2)定期监测肾功能,避免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导致肾损伤。
3.儿童与青少年
(1)儿童IC/BPS较为罕见,需排除膀胱过度活动症或神经源性膀胱。
(2)治疗以膀胱训练和饮食调整为主,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的药物。
六、患者日常管理与预防
1.症状监测
建议使用排尿日记记录每日排尿次数、尿量及疼痛程度,便于医生评估治疗效果。
2.定期随访
每3~6个月复查尿常规、膀胱镜及尿动力学检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预防复发
(1)保持规律排尿习惯,避免长时间憋尿。
(2)性生活前后清洁外阴,减少感染风险。
(3)冬季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诱发膀胱痉挛。
间质性膀胱炎是一种需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患者需与医生密切合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及必要时的手术干预,多数患者症状可得到显著改善。特殊人群需根据生理特点选择安全的治疗方式,避免药物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