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潴留是膀胱内尿液无法正常排出致膀胱过度充盈的状态,分急性与慢性,核心病理机制涉及膀胱出口梗阻或逼尿肌功能异常。急性尿潴留有突发下腹部胀痛等典型表现,慢性尿潴留有持续性排尿困难等隐匿性特征。治疗需个体化,优先非侵入性干预,基础治疗有物理导尿和行为训练,药物治疗有α受体阻滞剂等,外科干预有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等。特殊人群管理上,老年男性需完善PSA检测等,围产期女性产后6周内尿潴留需警惕会阴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患者需建立间歇导尿计划等。生活方式调整方面,急性期限制每日入量,慢性患者白天适量饮水夜间限制饮水,保持每日1次软便,术后患者早期下肢活动,慢性患者可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长期随访与并发症预防需定期监测残余尿量等指标,管理尿路感染等并发症。尿潴留治疗需多学科协作,患者教育贯穿全程,急性期处理以解除梗阻、保护肾功能为核心,慢性期管理侧重症状控制与并发症预防,特殊人群需根据生理特点调整方案,生活方式干预是维持治疗效果的重要基础。
一、什么是尿潴留
尿潴留是指膀胱内尿液无法正常排出,导致膀胱过度充盈的状态。根据病因可分为急性尿潴留(突发完全性排尿障碍)和慢性尿潴留(长期排尿不完全)。其核心病理机制涉及膀胱出口梗阻(如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或膀胱逼尿肌功能异常(如神经源性膀胱)。
1.急性尿潴留的典型表现
突发下腹部胀痛、排尿中断或完全无法排尿
膀胱区触诊可触及膨胀的球形结构
男性常见于前列腺疾病急性发作期,女性可能因产后或手术损伤引发
2.慢性尿潴留的隐匿性特征
持续性排尿困难、尿流细弱、残余尿量增加(>100ml)
伴随尿频、夜尿增多等下尿路症状
长期未治疗可导致肾积水、肾功能损害等严重并发症
二、治疗策略与实施要点
治疗需根据病因、病程及患者基础状态制定个体化方案,优先采用非侵入性干预措施。
1.基础治疗措施
(1)物理导尿:
急性期首选无菌导尿术,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如膀胱充盈明显、残余尿>300ml)
慢性患者可考虑间歇性清洁导尿,降低感染风险
(2)行为训练:
膀胱再训练:定时排尿(间隔2~4小时),延长排尿间隔
盆底肌训练:Kegel运动(收缩肛门持续5秒,放松10秒,重复10次/组)
2.药物治疗方案
(1)α受体阻滞剂:适用于前列腺增生相关尿潴留,可松弛膀胱颈及前列腺平滑肌
(2)M受体拮抗剂:针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需监测残余尿量变化
(3)5α还原酶抑制剂:长期使用可缩小前列腺体积,需3~6个月起效
3.外科干预指征
保守治疗无效的急性尿潴留(48小时内)
残余尿量持续>200ml伴肾功能损害
合并膀胱结石、反复尿路感染等并发症
手术方式包括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尿道扩张术、膀胱造瘘术等
三、特殊人群管理要点
1.老年男性患者:
需完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排除前列腺癌可能
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术前需评估麻醉风险及术后谵妄风险
2.围产期女性:
产后6周内发生的尿潴留需警惕会阴损伤或神经麻痹
哺乳期用药需考虑药物经乳汁分泌情况
3.神经系统疾病患者:
脊髓损伤患者需建立间歇导尿计划,预防自主神经反射异常
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需加强血糖控制,延缓神经病变进展
四、生活方式调整建议
1.液体管理:
急性期限制每日入量至1500ml以内
慢性患者可白天适量饮水(1500~2000ml),夜间限制饮水
2.排便管理:
保持每日1次软便,便秘患者可加用渗透性泻药
避免用力排便导致腹压骤增
3.运动干预:
术后患者早期进行下肢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
慢性患者可进行游泳、太极拳等低强度有氧运动
五、长期随访与并发症预防
1.定期监测指标:
残余尿量(超声测量)
尿流率(最大尿流率<15ml/s提示梗阻)
血清肌酐(评估肾功能)
2.并发症管理:
尿路感染:出现发热、腰痛需及时行尿培养并调整抗生素
膀胱过度膨胀:定期评估膀胱容量,避免长期留置导尿管
上尿路损害:每年行泌尿系超声检查,监测肾盂分离程度
尿潴留的治疗需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患者教育应贯穿治疗全程。急性期处理以解除梗阻、保护肾功能为核心,慢性期管理侧重于症状控制与并发症预防。特殊人群需根据生理特点调整治疗方案,生活方式干预是维持治疗效果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