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潴留治疗需综合病因、年龄、性别及基础病史制定方案,具体措施包括:基础治疗与应急处理,如诱导排尿、膀胱穿刺或导尿术;药物治疗,如α受体阻滞剂、M受体拮抗剂、抗生素;病因针对性治疗,如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神经源性膀胱的处理;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如孕妇、产后女性、老年男性、儿童与青少年的治疗要点;预防与康复,如生活方式调整、盆底肌训练、定期随访。患者需记录排尿日记,出现发热、腰痛或血尿加重等异常情况需立即就医。
尿潴留是指膀胱内充满尿液而不能正常排出,治疗需根据病因、年龄、性别及基础病史综合制定方案,以下为具体治疗措施及注意事项:
一、基础治疗与应急处理
1.诱导排尿法
适用于急性尿潴留初期或术后暂时性排尿障碍。方法包括热敷下腹部、听流水声、温水冲洗会阴部等,通过刺激神经反射促进排尿。需注意水温控制在40~45℃,避免烫伤皮肤,尤其对糖尿病患者或感觉减退的老年人需加强监护。
女性患者可尝试改变体位,如半蹲位或前倾坐位,利用重力辅助排尿。
2.膀胱穿刺或导尿术
急性尿潴留伴膀胱极度充盈时,需立即行无菌导尿术,首次放尿量不超过1000ml,以防膀胱内压骤降引发出血。
对反复发作或长期尿潴留患者,建议留置导尿管3~7天,期间每日行膀胱冲洗,防止感染。
前列腺增生患者需警惕导尿困难,必要时由泌尿外科医师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或膀胱造瘘术。
二、药物治疗
1.α受体阻滞剂
适用于前列腺增生引起的机械性梗阻,如坦索罗辛、多沙唑嗪等。通过松弛膀胱颈及前列腺平滑肌改善排尿。需注意体位性低血压风险,尤其老年男性合并高血压者,建议睡前服用并监测血压。
2.M受体拮抗剂
针对神经源性膀胱或逼尿肌过度活跃,如托特罗定。可抑制膀胱收缩,但需评估残余尿量,若超过100ml则禁用,以防加重尿潴留。
3.抗生素
合并尿路感染时需经验性使用抗生素,如头孢类或喹诺酮类药物。需根据药敏试验调整用药,疗程7~14天,避免滥用导致耐药。
三、病因针对性治疗
1.前列腺增生
轻中度患者可尝试5α还原酶抑制剂(非那雄胺)联合α受体阻滞剂。重度梗阻或药物治疗无效者需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术后需长期随访尿流率及残余尿量。
2.尿道狭窄
需行尿道扩张或内切开术,术后定期复查尿道造影,预防再狭窄。
3.神经源性膀胱
脊髓损伤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需间歇性清洁导尿,配合生物反馈训练重建排尿反射。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与产后女性
产后尿潴留多因盆底肌松弛或麻醉影响,可尝试电刺激治疗或低频脉冲理疗。妊娠期需谨慎用药,避免影响胎儿。
2.老年男性
前列腺增生为首要病因,需定期评估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导尿操作需在心电监护下进行。
3.儿童与青少年
先天性尿道畸形或包茎为常见原因,需转诊儿科泌尿外科。避免自行导尿,以防损伤尿道黏膜。
五、预防与康复
1.生活方式调整
每日饮水量1500~2000ml,避免夜间大量饮水。减少咖啡因及酒精摄入,因其可能加重膀胱刺激症状。
2.盆底肌训练
凯格尔运动可增强盆底肌力量,每日3组,每组10次收缩,持续3秒以上。适用于产后或神经源性膀胱患者。
3.定期随访
前列腺增生患者每6个月复查超声及尿流率,残余尿量超过50ml需及时干预。
尿潴留的治疗需个体化,急性期以解除梗阻为主,慢性期需针对病因长期管理。患者需记录排尿日记(包括排尿时间、尿量及伴随症状),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若出现发热、腰痛或血尿加重,需立即就医排查上尿路感染或肾积水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