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潴留是膀胱内尿液无法正常排出而积聚的病理状态,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核心症状有排尿困难、尿液完全无法排出、下腹部胀痛或不适;伴随症状与体征包括尿意频繁但无尿排出、局部皮肤改变、全身症状;特殊人群中,老年男性最常见病因是前列腺增生,产后女性多因盆底神经损伤或会阴部疼痛,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风险增加,儿童多与先天性畸形或心理因素相关;诊断需结合症状、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原则为急性尿潴留需紧急导尿,慢性尿潴留要针对病因长期管理,同时可采取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尿潴留的定义与核心症状
尿潴留是指膀胱内尿液无法正常排出,导致尿液在膀胱内积聚的病理状态,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类。其核心症状包括:
1.1排尿困难
患者主观感觉尿液排出受阻,表现为排尿时需用力按压腹部或会阴部,或需改变体位(如站立、蹲位)才能排出少量尿液。此症状与膀胱出口梗阻(如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或神经源性膀胱(如糖尿病神经病变、脊髓损伤)相关。研究显示,前列腺增生患者中约60%会出现排尿困难,且症状严重程度与膀胱出口梗阻指数(BOOI)呈正相关。
1.2尿液完全无法排出
急性尿潴留的典型表现,患者完全无法自主排尿,下腹部可触及明显膨隆的膀胱(称为“膀胱胀满”),触诊时可有压痛。此时膀胱内压力可能超过40cmH₂O,长期未处理可导致膀胱输尿管反流,引发肾积水甚至肾功能衰竭。
1.3下腹部胀痛或不适
尿液积聚导致膀胱过度扩张,刺激膀胱壁神经末梢,引发下腹部持续性胀痛或坠胀感。疼痛程度与膀胱内尿量相关,当尿量超过500ml时,疼痛可能放射至会阴部或阴茎头部。
二、伴随症状与体征
2.1尿意频繁但无尿排出
患者可能频繁感到尿意,但每次排尿量极少(<50ml),甚至仅滴沥状排出。这与膀胱逼尿肌过度收缩而尿道阻力增加有关,常见于前列腺增生或尿道结石患者。
2.2局部皮肤改变
长期尿潴留可能导致会阴部皮肤潮湿、糜烂,甚至形成尿疹。女性患者因尿道较短,更易出现会阴部皮肤感染,表现为红肿、瘙痒或渗液。
2.3全身症状(仅见于慢性或严重病例)
长期尿潴留可能导致肾功能受损,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尿毒症症状。研究显示,慢性尿潴留患者中约15%会出现血清肌酐升高,提示肾功能异常。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3.1老年男性
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尿潴留的最常见病因(占比约70%)。建议50岁以上男性定期进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及直肠指诊,早期发现前列腺增生。若出现排尿困难或尿潴留,需避免自行使用α受体阻滞剂(如特拉唑嗪),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以防止体位性低血压。
3.2产后女性
产后尿潴留多因分娩过程中盆底神经损伤或会阴部疼痛导致排尿反射抑制。建议产后6小时内主动排尿,若无法排出,可采用热敷下腹部、流水声诱导或针灸(如中极、关元穴)等非药物干预措施。
3.3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神经病变可导致膀胱感觉减退和逼尿肌收缩无力,增加尿潴留风险。建议糖尿病患者定期进行尿动力学检查,评估膀胱功能。若出现尿潴留,需优先控制血糖(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以减少神经损伤进展。
3.4儿童
儿童尿潴留多与先天性畸形(如后尿道瓣膜、神经源性膀胱)或心理因素(如排尿恐惧)相关。需避免对儿童进行责备或强迫排尿,可通过行为疗法(如定时排尿训练)或生物反馈治疗改善症状。若怀疑先天性畸形,需进行泌尿系统超声或膀胱造影检查。
四、诊断与治疗原则
尿潴留的诊断需结合症状、体格检查(如膀胱叩诊浊音界)及辅助检查(如超声测量残余尿量、尿流动力学检查)。治疗原则包括:
4.1急性尿潴留的紧急处理
需立即导尿以缓解膀胱压力,首选无菌导尿术。若导尿失败,可考虑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导尿后需记录24小时出入量,避免一次性排空膀胱(建议首次导尿量<1000ml),以防止膀胱出血。
4.2慢性尿潴留的长期管理
针对病因治疗(如前列腺增生患者可选用[药物名称1]、[药物名称2]等5α还原酶抑制剂或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需进行间歇导尿或膀胱功能训练;尿道狭窄患者需定期行尿道扩张术。
4.3非药物干预措施
包括盆底肌训练(凯格尔运动)、避免饮用咖啡因及酒精(两者均可刺激膀胱收缩)、定时排尿(每2~3小时一次)等。研究显示,盆底肌训练可使尿潴留患者残余尿量减少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