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潴留指膀胱内尿液无法正常排出致积聚,分急慢性,核心机制是膀胱出口梗阻或神经肌肉控制异常,病因包括机械性梗阻(如前列腺疾病、尿道狭窄、膀胱结石、盆腔肿瘤)、动力性梗阻(如神经源性膀胱、药物副作用、手术或麻醉影响)及其他因素(如感染、生活习惯);特殊人群如老年男性、糖尿病患者、术后患者、儿童有不同风险及应对措施;预防与非药物干预有生活方式调整、盆底肌训练、定时排尿、避免便秘;治疗原则与药物使用上,急性需立即导尿,慢性针对病因治疗,药物无效可手术。
一、尿潴留的定义与核心机制
尿潴留是指膀胱内尿液无法正常排出,导致尿液在膀胱内积聚的状态,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类。其核心机制为膀胱出口梗阻或神经肌肉控制异常,导致尿液排出受阻或膀胱收缩无力。根据病因,尿潴留可分为机械性梗阻(如尿道狭窄、前列腺增生)和动力性梗阻(如神经源性膀胱、药物副作用)。
二、尿潴留的主要病因分类及具体机制
1.机械性梗阻
1.1.前列腺疾病: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50岁以上男性尿潴留的首要病因,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上升,60岁男性患病率约50%,80岁可达80%以上。前列腺体积增大压迫尿道,导致尿液排出受阻。前列腺癌若侵犯尿道或膀胱颈,也可引发梗阻。
1.2.尿道狭窄:多由外伤、感染或医源性操作(如尿道手术、导尿)导致尿道瘢痕形成,狭窄段长度超过1cm时,尿液排出阻力显著增加。
1.3.膀胱结石:直径超过2cm的结石可阻塞膀胱出口,尤其是结石卡顿于膀胱颈时,易引发急性尿潴留。
1.4.盆腔肿瘤:宫颈癌、直肠癌等盆腔恶性肿瘤若侵犯膀胱或尿道,可直接压迫尿路,导致尿液排出困难。
2.动力性梗阻
2.1.神经源性膀胱:糖尿病神经病变、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症等疾病可损伤支配膀胱的神经,导致膀胱收缩无力或尿道括约肌痉挛。例如,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中,约25%~50%可出现膀胱功能障碍,表现为排尿困难或尿潴留。
2.2.药物副作用: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苯海拉明)、α受体阻滞剂(如酚妥拉明)及某些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可抑制膀胱收缩或增加尿道阻力。老年患者因代谢减慢,药物蓄积风险更高,更易发生尿潴留。
2.3.手术或麻醉影响:全麻或腰麻可抑制膀胱逼尿肌收缩,同时降低患者排尿意识,术后24小时内尿潴留发生率约5%~15%。盆腔手术(如子宫切除术、前列腺切除术)若损伤神经或膀胱,也可导致长期尿潴留。
3.其他因素
3.1.感染:急性膀胱炎或尿道炎可引发膀胱痉挛或尿道水肿,导致暂时性尿潴留。女性患者中,约10%~20%的急性尿路感染可合并排尿困难。
3.2.生活习惯:长期憋尿可导致膀胱逼尿肌过度扩张,收缩功能下降。每日饮水少于1000ml或高盐饮食可增加尿液浓度,诱发膀胱结石或感染,间接导致尿潴留。
三、特殊人群的尿潴留风险与应对措施
1.老年男性:因前列腺增生高发,60岁以上男性尿潴留风险是年轻男性的5~8倍。建议每年进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及直肠指诊,早期发现前列腺病变。
2.糖尿病患者:神经病变导致膀胱功能障碍的风险较非糖尿病患者高3~4倍。需严格控制血糖(HbA1c<7%),每年评估膀胱功能,包括尿流率检测及残余尿量测定。
3.术后患者:盆腔或腹部手术后,需密切观察排尿情况,术后6小时内未排尿或主诉下腹胀痛者,应立即进行导尿。避免过早拔除导尿管,一般需保留1~3天。
4.儿童:先天性尿道狭窄或神经源性膀胱在儿童中较少见,但需警惕包茎或尿道瓣膜导致的机械性梗阻。5岁以下儿童若出现排尿困难,需排除神经发育异常。
四、尿潴留的预防与非药物干预
1.生活方式调整:每日饮水1500~2000ml,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减少咖啡因、酒精摄入,这些物质可刺激膀胱,增加排尿频率。
2.盆底肌训练:凯格尔运动可增强盆底肌力量,改善膀胱控制能力。建议每日3组,每组10~15次收缩,持续3个月以上。
3.定时排尿:建立规律排尿习惯,每2~3小时排尿一次,避免长时间憋尿。
4.避免便秘:肠道积便可压迫膀胱,增加尿潴留风险。建议每日膳食纤维摄入25~30g,保持大便通畅。
五、尿潴留的治疗原则与药物使用
1.急性尿潴留:需立即导尿,首次导尿量不宜超过1000ml,避免膀胱内压骤降导致出血。导尿后需保留导尿管1~3天,待膀胱功能恢复后再拔除。
2.慢性尿潴留:针对病因治疗,如前列腺增生患者可使用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或5α还原酶抑制剂(如非那雄胺);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可使用胆碱能药物(如溴吡斯的明)增强膀胱收缩力。
3.手术治疗:前列腺增生患者若药物无效,可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尿道狭窄患者可行尿道扩张术或尿道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