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下面疼是怎么回事

来源:民福康

女性外阴阴道疾病分感染性、非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包括细菌性、滴虫性、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分别介绍了病因、症状、高危因素及治疗措施;非感染性因素有外阴皮肤病变、化学物质刺激、机械性损伤,同样阐述病因症状及应对办法;特殊人群如妊娠期、绝经后、糖尿病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日常预防与护理需保持外阴清洁、选合适内衣、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

一、感染性因素及应对措施

1.1.细菌性阴道炎:女性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衡,加德纳菌等厌氧菌过度增殖,引发阴道黏膜充血、水肿,出现灼痛感,分泌物呈鱼腥味、灰白色。研究显示,约30%育龄期女性曾患此病,多与频繁性交、阴道冲洗等破坏阴道微环境的行为相关。治疗可选用甲硝唑栓,通过抑制细菌DNA合成发挥抗菌作用,恢复阴道菌群平衡。

1.2.滴虫性阴道炎:由阴道毛滴虫感染引起,滴虫可吞噬阴道上皮细胞内糖原,破坏阴道酸碱度,导致阴道pH值升高至5.0~6.5,引发外阴瘙痒、灼痛,分泌物呈黄绿色、泡沫状。性传播是主要途径,约70%感染者无症状,但可成为传染源。治疗需口服甲硝唑片,通过抑制滴虫氧化还原反应发挥杀虫作用,性伴侣需同步治疗以避免交叉感染。

1.3.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白假丝酵母菌在阴道内过度生长,菌丝侵入阴道上皮细胞,引发剧烈瘙痒、灼痛,分泌物呈白色豆腐渣样。研究指出,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妊娠、糖尿病等是高危因素,约75%女性一生中至少患一次。治疗可选用克霉唑栓,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合成发挥抗真菌作用,局部用药可减少全身副作用。

二、非感染性因素及应对措施

2.1.外阴皮肤病变:外阴硬化性苔藓、扁平苔藓等慢性皮肤病,可致外阴皮肤增厚、皲裂,出现持续性疼痛。研究显示,约10%绝经后女性患外阴硬化性苔藓,与自身免疫异常、遗传因素相关。治疗可外用他克莫司软膏,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活化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缓解皮肤炎症。

2.2.化学物质刺激:使用含香料、防腐剂的卫生巾、洗液,或对避孕套、润滑剂过敏,可引发接触性皮炎,表现为外阴红肿、灼痛。建议选择无香料、无酒精的卫生用品,避免频繁使用阴道冲洗剂,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即可。

2.3.机械性损伤:性交过度、使用不合适的卫生棉条、分娩时会阴撕裂等,可致外阴或阴道黏膜损伤,出现疼痛、出血。轻度损伤可局部涂抹红霉素软膏,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发挥抗菌作用,促进伤口愈合;严重损伤需及时就医缝合。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3.1.妊娠期女性:妊娠期激素水平变化,阴道pH值升高,易患细菌性阴道炎,增加早产、胎膜早破风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避免使用可能致畸的药物,如口服甲硝唑需在妊娠中期后使用,且需权衡利弊。

3.2.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阴道黏膜变薄、弹性降低,易患萎缩性阴道炎,出现干涩、灼痛。可局部使用雌三醇软膏,通过补充雌激素恢复阴道黏膜厚度,增强局部抵抗力,但需定期监测子宫内膜厚度,避免长期使用。

3.3.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状态利于病原体生长,易患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且易反复发作。需严格控制血糖,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0mmol/L,同时加强外阴清洁,避免使用含糖洗液。

四、日常预防与护理

4.1.保持外阴清洁: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避免使用碱性肥皂或洗液,清洗后用干净毛巾擦干,保持干燥。研究显示,过度清洁可破坏阴道微环境,增加感染风险,建议每周清洗阴道内部不超过1次。

4.2.选择合适内衣:穿棉质、透气性好的内裤,避免穿紧身裤、化纤内裤,减少外阴摩擦和潮湿。内裤需每日更换,清洗后暴晒或烘干,避免与袜子混洗,防止交叉感染。

4.3.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E的食物,如柑橘、坚果,促进黏膜修复。适度运动,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提高身体抵抗力。

阅读全文
了解疾病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主要是指假丝酵母菌感染引起的外阴阴道炎症性疾病。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