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眼圈形成与生理、生活方式、疾病因素相关,生理上随年龄增长眼周皮肤变化且女性因激素周期易现;生活中睡眠不足、过度用眼会干扰眼周循环致其形成;疾病方面过敏性鼻炎使眼周静脉回流受阻、慢性肝病因代谢异常等引发黑眼圈。
一、生理因素
1.年龄相关:随着年龄增长,眼周皮肤逐渐变薄,皮下脂肪减少,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逐渐流失,使得眼周皮下血管更容易透出,从而形成黑眼圈。一般30岁以后这种情况会逐渐明显。
2.性别差异:女性由于激素水平的周期性变化(如月经周期、孕期等),可能更容易出现黑眼圈。例如,雌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眼周血管的通透性和血液循环,导致色素沉着或淤血显现为黑眼圈。
二、生活方式因素
1.睡眠不足:长期睡眠不足会干扰眼周血液循环的正常代谢,使得代谢废物在眼周堆积,同时眼周肌肉得不到充分休息,影响血管收缩与舒张功能,进而形成黑眼圈。通常每天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群更易出现此类黑眼圈。
2.过度用眼: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阅读或驾驶等过度用眼行为,会使眼周肌肉持续紧张,影响眼周血液循环,导致局部血液淤滞,逐渐形成黑眼圈。例如,每天连续使用电子设备超过4小时的人群风险较高。
三、疾病因素
1.过敏性鼻炎:患有过敏性鼻炎时,鼻腔黏膜肿胀,影响鼻泪管的正常引流,导致眼周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眼周,从而引发黑眼圈。相关研究表明,约30%-50%的过敏性鼻炎患者会出现黑眼圈表现。
2.慢性肝病:慢性肝病患者由于肝功能受损,代谢功能异常,体内雌激素灭活减少,导致雌激素水平相对升高,引起眼周血管扩张和色素沉着,进而形成黑眼圈。例如,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等患者较易出现此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