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量少的因素包括生理性的青春期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未完全成熟、育龄期过度减重或长期精神压力大及个体差异,还包括病理性的多囊卵巢综合征致雄激素高排卵受影响、甲状腺功能减退致激素调节异常、有宫腔操作史致子宫内膜损伤及严重贫血等全身性疾病干扰月经周期所致。
一、生理性因素
1.年龄阶段影响
青春期女性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尚未完全成熟,激素分泌调节不稳定,可能出现月经量少的情况,一般随着年龄增长可逐渐恢复正常;育龄期女性若近期有过度减重、长期精神压力过大等情况,也可能影响内分泌平衡,导致月经量相对减少。
2.个体差异
部分女性自月经初潮起月经量就较少,但周期规律、身体无其他异常不适,多属于个体生理性差异,与遗传等因素有关。
二、病理性因素
1.内分泌疾病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体内雄激素水平升高,排卵功能受影响,常表现为月经稀发、月经量少,同时可能伴有多毛、痤疮等症状,相关研究显示约70%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存在月经异常表现(依据《妇产科学》相关研究)。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机体代谢及激素调节,导致月经紊乱,出现月经量少甚至闭经等情况,临床数据表明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中月经异常发生率较高。
2.子宫内膜损伤
有人工流产、刮宫等宫腔操作史的女性,易引起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进而导致宫腔粘连,使子宫内膜面积减少,表现为月经量明显减少,严重者可出现闭经,相关临床统计显示宫腔操作后宫腔粘连引发月经量少的比例不可忽视。
3.全身性疾病
严重的贫血、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可影响机体整体营养状况及激素代谢,从而干扰月经周期,导致月经量少,例如重度缺铁性贫血患者常伴随月经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