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腹泻的感染性因素包括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病毒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细菌感染,蓝氏贾第鞭毛虫等寄生虫感染;非感染性因素有喂养不当、食物过敏等饮食因素,腹部脂肪薄受寒冷或过热刺激的气候因素;其他相关因素涉及不同年龄生理特点、喂养方式及既往病史等影响腹泻风险。
一、感染性因素
1.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常见病原体之一,多在秋冬季节流行,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可导致肠道黏膜受损,引起水样或蛋花汤样腹泻;诺如病毒也是常见的病毒性腹泻病原,可引起散发或暴发流行,症状包括腹泻、呕吐等。
2.细菌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产毒性大肠杆菌等可引起婴儿肠道感染,细菌分泌的毒素会影响肠道正常功能,导致腹泻,常表现为黏液脓血便等;空肠弯曲菌、沙门菌等感染也可引发婴儿腹泻。
3.寄生虫感染:如蓝氏贾第鞭毛虫等寄生虫感染肠道后,会破坏肠道黏膜结构与功能,进而引起腹泻,此类感染相对较少见,但也需关注。
二、非感染性因素
1.饮食因素:婴儿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若喂养不当,如喂养量过多或过少、过早添加新的辅食种类或改变食物性状等,均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导致腹泻;部分婴儿对牛奶蛋白或母乳中的某些成分过敏,也会出现腹泻症状,常伴有皮疹、呕吐等其他过敏表现。
2.气候因素:婴儿腹部脂肪薄,易受寒冷刺激导致肠蠕动增加,引发腹泻;而天气过热时,婴儿消化液分泌减少,也可能影响消化功能,增加腹泻发生风险。
三、其他相关因素
不同年龄婴儿因生理特点不同,腹泻风险有差异,如小婴儿消化系统更稚嫩,对饮食变化耐受性差;喂养方式也有影响,人工喂养儿相对母乳喂养儿更易因饮食卫生问题引发感染性腹泻;此外,婴儿既往病史如曾有肠道感染史等,也可能增加再次发生腹泻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