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药物治疗包含物理治疗的热敷适慢性期或疼痛缓解期、冷敷用于急性期炎症水肿、牵引需依情况专业指导,康复锻炼有游泳、瑜伽等合适体式;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儿童、孕妇、有基础病史者需遵相应注意事项。
一、非药物治疗
1.物理治疗
热敷:适用于慢性期或疼痛缓解期,利用温热效应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帮助放松紧张的肌肉,缓解疼痛。一般可选择温度适中的热敷袋,每次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但急性期疼痛明显时需谨慎使用热敷。
冷敷:急性期疼痛剧烈、伴有明显炎症水肿时,冷敷可收缩血管,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和疼痛。可使用冰袋包裹毛巾后敷于疼痛部位,每次敷10~15分钟,间隔一段时间后再敷,注意避免冻伤皮肤。
牵引疗法:通过器械对脊柱进行牵引,拉开椎间隙,减轻椎间盘等对坐骨神经的压迫。但牵引的力度、时间等需根据患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调整,如儿童骨骼发育未完全,一般不采用牵引治疗,成年人也需在专业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
2.康复锻炼
适当的康复锻炼有助于增强腰部、臀部及下肢肌肉力量,维持脊柱稳定性,从而缓解坐骨神经痛。例如游泳(尤其是蛙泳),能在浮力作用下减轻脊柱压力,同时锻炼相关肌肉;瑜伽中的一些温和体式(如猫牛式、下犬式等)也可起到一定的锻炼作用,但锻炼时要根据自身疼痛程度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强度和动作,避免过度运动导致疼痛加重。
二、药物治疗
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来减轻疼痛和炎症,如某些常见的非甾体抗炎药物,但儿童应避免随意使用此类药物,因其可能对儿童的胃肠道、肝肾等产生不良影响;孕妇使用时需咨询医生,因为药物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且不同孕期对药物的耐受不同;有消化道溃疡、肝肾疾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使用药物时需特别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及对原有疾病的影响,需在医生评估后谨慎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