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盗汗分生理性与病理性,生理性因小儿代谢快、皮肤汗腺发达且入睡后交感神经仍兴奋,调整室内温度、减少盖被等可缓解;病理性包括维D缺乏性佝偻病伴夜啼枕秃等需补维D补钙多晒太阳,结核病要规范抗结核治疗,感染性疾病恢复期需加强护理,内分泌疾病则要及时就医依病情治疗且小儿用药守儿科原则。
一、小儿盗汗的原因
1.生理性因素:小儿新陈代谢速率高于成人,皮肤汗腺发达,且小儿活泼好动,入睡后交感神经仍处兴奋状态,易致出汗,通常于入睡后1-2小时内明显,无其他异常表现时,调整室内温度(维持22℃-24℃)、减少盖被等可缓解。
2.病理性因素: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因维生素D缺乏引发钙磷代谢紊乱,交感神经兴奋,除盗汗外,常伴夜间哭闹、枕秃、方颅、肋骨串珠等,多与日照不足、维生素D摄入不够有关。
结核病: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可出现盗汗,常伴低热、咳嗽、乏力、消瘦等,多有结核接触史或既往结核病史。
感染性疾病恢复期:小儿患肺炎、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后,身体虚弱,恢复阶段可现盗汗,随身体渐康复可缓解。
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小儿少见,可现多汗、盗汗,常伴食欲亢进、体重下降、情绪易激动等。
二、小儿盗汗的治疗
1.生理性盗汗干预: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选棉质、透气性好的衣物,睡前避免剧烈活动,营造安静舒适睡眠环境。
2.病理性盗汗治疗: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补充维生素D,适当补钙剂,多晒太阳促维生素D合成,饮食增富含钙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
结核病:遵医嘱规范抗结核治疗,常用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等,治疗中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及病情变化。
感染性疾病恢复期:加强护理,保证小儿充足休息,合理饮食以增强机体抵抗力,随身体恢复盗汗多可改善。
内分泌疾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依具体病情采取相应治疗,小儿用药需谨守儿科用药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