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具传染性,主要通过粪-口传播,少数通过飞沫传播,5岁以下儿童及未接种疫苗人群易感染,可通过接种疫苗和切断传播途径预防。
传播途径
粪-口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病毒可随患儿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食物、水源、玩具等。健康人接触了被污染的物品后,病毒可通过口腔进入体内引发感染。例如,在卫生条件较差、人群密集且未良好处理粪便的地区,容易造成病毒的传播。
飞沫传播:在少数情况下,患者鼻咽部分泌物中也可含有病毒,通过飞沫(如咳嗽、打喷嚏等产生的飞沫)传播给他人,但这不是主要的传播方式。
易感染人群
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相对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抵抗力较弱,更容易受到感染。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易感性有所不同,婴儿可能通过从母体获得的抗体获得一定保护,但随着月龄增长,抗体水平逐渐降低,易感性增加。
未接种疫苗人群:如果儿童没有按照免疫规划程序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那么他们对脊髓灰质炎病毒完全没有免疫力,属于高度易感人群。例如,在一些疫苗接种覆盖率低的地区,儿童感染小儿麻痹症的风险明显升高。
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是预防小儿麻痹症最有效的措施。目前有口服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通过按程序接种疫苗,可以使儿童体内产生抗体,从而有效预防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感染。例如,我国儿童从2月龄开始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一般需要接种多剂次,以确保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切断传播途径:要注意个人卫生,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等。对于被患者粪便污染的环境和物品,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避免病毒的传播。在小儿麻痹症流行期间,要尽量避免带儿童去人群密集、卫生条件差的场所。
小儿麻痹症具有传染性,通过了解其传播途径和易感染人群等方面的情况,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如疫苗接种和切断传播途径等,可以大大降低小儿麻痹症的发病风险,保护儿童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