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裂后需制动休息,有移位时进行复位固定,固定期做非固定部位肌肉等长收缩及邻近关节轻微活动,拆除固定后逐步开展关节活动度与肌力训练,儿童避免过度活动,老年人注重营养防并发症,孕妇谨慎选治疗并注意康复安全。
一、骨裂的一般处理原则
1.制动休息:骨裂发生后应立即让受伤部位停止活动,避免患处进一步受力或移动,可借助拐杖等辅助器具减轻受伤部位的负重,以防止骨裂情况加重。
2.复位固定:若骨裂存在移位情况,需进行复位操作,复位方式包括手法复位等。复位后根据骨裂的具体状况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如外固定(使用石膏、支具等)或内固定(采用钢板、螺钉等),固定的目的是维持骨折端的位置,促进骨愈合。
二、康复治疗
1.固定期间:在骨折固定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肌肉收缩练习,比如受伤肢体非固定部位的肌肉可进行等长收缩,以此防止肌肉萎缩。同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邻近关节的轻微活动,维持关节的活动度。
2.拆除固定后:当拆除固定装置后,需逐步开展关节活动度训练以及肌力训练,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骨裂恢复的实际情况逐步增加活动强度和范围,以恢复受伤部位的正常功能。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骨骼生长潜力较大,骨裂恢复相对较快,但仍需避免过度活动,家长需监督儿童按照康复计划进行适当活动,确保骨裂部位正常愈合,同时要关注儿童骨折愈合过程中骨骼的生长发育情况。
2.老年人:老年人骨质状况通常较差,骨裂恢复相对缓慢,需注重营养支持,保证摄入充足的钙质、维生素D等有助于骨愈合的营养成分。此外,要警惕长期制动可能引发的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的床上活动以预防相关并发症。
3.孕妇:孕妇发生骨裂时,需谨慎选择治疗方式,尽量减少辐射等因素对胎儿的影响,优先考虑对胎儿影响较小的固定方法,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同时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活动的安全性,避免因康复不当影响自身和胎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