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孤独症患儿存在社交互动方面显著问题难建立正常同伴关系等社交沟通障碍,多数有语言发育落后及表达异常情况,常表现重复刻板的动作行为,对特定物品或活动有过度专注的兴趣狭窄表现,还存在感知觉异常影响日常活动和社交互动。
一、社交沟通障碍
儿童孤独症患儿在社交互动方面存在显著问题。例如,出生后6个月内可能对亲人的呼唤缺乏反应,12个月时不能注视他人眼睛,18个月时不会指向物品引起他人注意,24个月时不能理解简单的社交指令等。研究表明,这类患儿难以建立正常的同伴关系,缺乏与他人分享快乐、悲伤等情感的能力,无法理解社交规则和互动中的非语言信号(如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
二、语言发育迟缓
多数孤独症儿童存在语言发育落后的情况。部分患儿可能迟迟不说话,到2岁仍不会说有意义的单词;已会说话的患儿可能出现语言倒退现象,原本会说的词汇逐渐减少;语言表达常存在异常,如语言刻板重复、模仿语言,说话内容与情境不匹配,难以用恰当的语言进行社交交流,例如只会机械重复他人的话语而无法进行自然对话。
三、重复刻板行为
患儿常表现出重复刻板的动作行为。常见的有反复拍手、摇晃身体、旋转物品、排列玩具等固定模式的动作,这些行为往往没有明显目的且难以被打断。例如,可能长时间专注于旋转瓶盖、排列积木等单一活动,对环境中的微小变化极度敏感并会因此产生强烈反应。
四、兴趣狭窄
对特定物品或活动表现出过度专注的兴趣。比如只对某一种类型的玩具(如车轮)情有独钟,反复把玩;只喜欢走固定的路线,改变路线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等情绪;对非生命物体的某一属性(如物品的特定颜色、纹理)过度关注,而忽视其整体功能。
五、感知觉异常
在感知觉方面存在异常表现。部分患儿对声音过于敏感,听到尖锐声音会出现捂耳、哭闹等反应;而有的患儿对疼痛、温度等刺激却表现迟钝;还有的患儿对某些视觉刺激(如特定的光线、图案)表现出过度关注或回避等情况。这些感知觉的异常表现会影响患儿的日常活动和社交互动。